許百堅:溫和民主路 為何行不通

2016-09-01
許百堅
理工大學中國商業中心副研究員、資深傳媒人
 
AAA

2016年9月,香港的立法會已經第六屆。觀乎選舉情況,回歸以來「親政權派」與「反政權派」二元對壘的格局,仍然沒有明顯的改變。兩年前部分泛民中人提出的「第三路線」,至今似乎還是沒有形成氣候。首先豎旗的湯家驊,雖退出公民黨成立「民主思路」,卻沒有落場;跟進的狄志遠(立法會九龍西候選人),同樣退出民主黨成立「新思維」,選情亦見艱難,更已被「泛民」視為敵人,選舉中飽受圍攻。

到底,溫和民主路,為何行不通?這個問題本應在兩年前討論,可惜同大多數應該討論的問題一樣,在香港沒有多少人感興趣。

時間回到兩年前的政制改革,大多數人至今的印象仍然是,「人大831決定」,扼殺了所有溫和的政改方案。然而,卻很少人注意到(或提及),所有由泛民人士提出的溫和方案,是在何時、以何方式被封殺?答案是泛民搞的「622全民公投」,不等到「831」,是泛民將自己的溫和方案全部幹掉。

70萬票源左右泛民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香港長期存在一群抗拒中共、以至抗拒中國的人。這群人有多少?目前實際沒有很準確的統計,唯一相關的數據是70萬。這數字同樣來自兩年前的「公投」,「公投」支持者約70萬。數字雖已被證實含有水分,但亦不遠。

70萬是什麼概念?上屆立法會選舉,泛民候選人總得票90多萬, 70萬人大約就是八成,正是泛民的主體票源。由於意識形態鮮明堅定,投票只問立場,他們既是最得罪不起的,又是最容易討好的。政客只要愈堅決抗中,就愈輕易得到他們的選票;反之,就愈被唾棄。正是這群人的存在,主導了回歸十九年來香港的政治格局,對抗成了主軸,對抗就是硬道理。

激進佔主流 溫和靠邊站

「公投」正是典型的例子。「公投」分三部曲,第一步提名方案;第二步在「全民商討日」討論、推薦三個候選方案;第三步「全民公投」,選出一個方案。開始時,泛民各光譜熱衷參與,紛紛提出自己的方案。但一到「商討日」,情況就變了味。在激進派的壓力下,臨時變成只有簽署了「和平佔中」意向書的人,才有權推選候選方案。就這樣,「全民公投」變成由最激者先「篩選」。最後在人民力量和社民連突襲之下,推出的三個方案全部包含最激的「公民提名」。而整個「全民公投」,就完全被激進派騎劫。溫和的泛民(或不夠激的泛民),就只能靠邊站,被邊緣。

十九年「民主運動」,亦是如此----溫和的不斷被邊緣被淘汰,激進的不斷進佔主流。因此主張「又傾又砌」的馮檢基(立法會新界西候選人),從來不是泛民的明星;提出大和解的劉千石,很快就被淘汰;公民黨最初予人理性溫和印象,卻參與五區公投;民主黨2010年雖然為港人爭得人人兩票,卻不敢堅持;以至政改咨詢初期,李柱銘一提出溫和建議就被圍攻;當然到最後旺角梁天琦,誰也不敢大聲指責。

政治現實,對抗才能贏得議席。溫和與合作,在泛民從來沒有市場。溫和民主路,首先是在泛民行不通。至於這70萬人如何形成?篇幅所限,有機會再討論。

 

*九龍西選區候選名單還包括(排頭位參選人)︰吳文遠、何志光、毛孟靜、梁美芬、譚國僑、朱韶洪、黃毓民、黃碧雲、林依麗、蔣麗芸、關新偉、劉小麗、游蕙禎、李泳漢

*新界西選區候選名單還包括(排頭位參選人):黃潤達、尹兆堅、高志輝、周永勤、鄭松泰、鄺官穩、田北辰、何君堯、梁志祥、郭家麒、黃浩銘、李卓人、黃俊傑、麥美娟、陳恆鑌、張慧晶、呂智恆、湯詠芝、朱凱廸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