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劍諸:解讀議席得失的政治信息

2016-09-08
李劍諸
資深傳媒人
 
AAA

legco5.jpg

立法會選舉塵埃落定,各大陣營鳴金收兵之餘都在盤點戰果。因為這是佔中之後最大規模、最逼真的民意測驗,亦是建制派和非建制派在戰略相持階段的實力大檢閱,所以研判得失,準確把脈民情,對中央政府、香港特區政府以及社會各界“持份者”而言,都很有必要。

文匯報在選委會點算結果出來之後第一時間出號外,宣告“逆境求勝”,勇奪41席,但本港也有不少媒體說建制派只得40席,非建制派取30席。這一票之差如何計算,焦點在功能組別的醫學界陳沛然。究竟他算是建制、“友好人士”、“泛黃”還是有些媒體給他定位的“難歸類”,只有他本人心裡最清楚。

不糾纏小數看大數吧。以筆者的觀察,對“愛國愛港”陣營來說,這是一場風險最大、不確定系數也最大的選舉。能夠在當下低迷緊綳的社會氛圍下穩守40或以上議席,殊不簡單,用現在很流行的表述,非用盡了“洪荒之力”不能取得這一佳績,對北京交得功課了。建制派在立法會仍然是壓倒多數,民建聯今次派出12隊參選全線報捷,作為立法會第一大黨成功衛冕。

但新一屆立法會的構成“三化”明顯:政治化、碎片化和兩極化,這意味著行政與立法關係難望改善。不論是傳統的政團如社民連、人民力量、工黨,還是新冒出來的青年新政、熱血公民、香港眾志、小麗民主教室、熱普城等,在議事殿堂多是“孤家寡人”,或是俗稱的“一人黨”。非建制派陣營變得群龍無首。以前很熱鬧的泛民集思廣益“飯盒會”,因為眾大佬和大家姐的離場,不知這口飯還能否吃的下去。

成立於1986年的老牌泛民組織民協今次失去唯一議席,所以有“亡黨”之說,儘管原本黨內唯一的立法會議員馮檢基不願意承認。同樣,自我標榜“實幹民主派”的民主思路、號稱走“第三條路”的新思維,在這次選戰中皆毫無斬獲、鎩羽而歸,無怪乎從公民黨、民主黨出走的湯家驊、狄志遠哀嘆,溫和民主路線在香港沒有市場。

本次立法會選舉最大的震驚,是五個直選地區,竟然有六個“激自獨”(激進、自決、港獨)分子成功突圍,而且不是險勝,多是高票當選。比如本次選舉票王朱凱迪,不僅沒有龐大的選舉機器助戰,連印刷、郵遞宣傳單張都要眾籌,卻獲得了84000票。“激自獨”派本次獲逾四十萬票,得票率高達19%。這還是在選委會以“確認書”的形式成功堵截了六名候選人,包括在今年初新界東補選贏得6.6萬票的梁天琦之後的結果。六名“漏網之魚”跳出龍門,說明“黃絲帶效應”還在發酵。

經此一役,從九七回歸以來至兩年前的雨傘社運所形成的兩元對決,初步演化成三分天下的格局。這個趨勢還會怎樣發展?“激自獨”思潮有沒可能從非主流成為主流?這個問題在拷問關心香港命運的人們。

港澳辦在選舉結果公佈之後旋即表示,“堅決反對在立法會內外任何形式的港獨活動”,“堅決支持香港特區政府依法懲處”。執政當局如何與六名入閘立法會的“激自獨”打交道?是鐵腕還是懷柔?明年3月是特首選舉,然後是習近平赴港主持回歸二十週年慶祝大典,接著是中共十九大召開,避免添亂似乎是壓倒一切的大前提。但“長痛不如短痛”,“把不穩定因素消滅在萌芽狀態”,又是北京的慣性思維。如何拿捏、決斷,的確考驗北京決策者的智慧。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