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回香港電影夢 ,香港一定得!

2016-09-19
 
AAA

458068793518155797.jpg

【思考香港短評】團結香港基金發表的《經濟發展研究報告》提到發展創意工業的重要性,電影是香港的希望。不過有指為了取得國產片資格、取得內地發行審批的中港合資電影過於泛濫,這所謂「合拍」片因為太過遷就大陸市場,以致電影中的「本土」、「港味」被消失,香港人的電影創意被阻窒,如此環境之下,何能冀求香港重拾「東方荷李活」地位?

上世紀七十年代,《唐山大兄》講泰國華僑,《猛龍過江》取景意大利,《龍爭虎鬥》更是純荷李活、帶有「傅滿洲」影子的半唐番電影,去到《死亡遊戲》,劇情「堅離地」,但我們可會說李小龍電影太「洋化」而是爛片嗎?

事實上,電影故事本地化,也曾是橫掃海外市場的要素。葛蘭在50年代未憑《曼波女郎》、《空中小姐》、《野玫瑰之戀》等電影,成功打開東南亞、台灣市場,正因為電影夠「本土」。葛蘭演活了香港摩登女性,當時,香港的時髦與先進為亞洲城市所羨慕。

時至今日,香港「本土」故事不會比以前少,不過,可以令人仰視的「本土」故事會有幾多?香港的城市魅力已不能同日而語。當然,透過高超的藝術手法,任何題材都可以拍成大電影,如果你接受這個說法,那麼「合拍」拍不出預期好電影,原因又在哪?香港不能沒自信,香港再不容坐而論道,動手吧,一齊為香港電影而努力,Yes, Hong Kong Can!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