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映:橫洲橫想

2016-09-26
林文映
香港客家文化研究會會長、香港作家聯會理事
 
AAA

元朗橫洲六村,即楊屋村、林屋村、福慶圍、東頭圍、中心圍及西頭圍,橫躺在香港九龍半島,行政歸屏山鄉事會轄屬。橫洲六村附近水田連綿,地肥田沃,物產豐富,昔日有魚米之鄉美譽。時移世易,都市發展由城市包圍鄉村,漸漸蔓延新界各衞星市鎮,元朗區域自然早就入都市之列,邊緣元朗墟的橫洲六村,雖非繁盛都城,卻成為著名工業邨。由元朗西朗屏邨北出,橫跨福喜路,直入橫洲路左橫洲鄉公所,門樓以綠坑瓦裝飾,對聯:「橫嶺作圍屏各安其所,洲懸成砥柱處事秉公」。公所落成於1988年12月31日,樓高三層,實用面積達二千餘平方呎。橫洲區於1978年列入發展區,因而村政日繁,有必要興建新公所以配合發展。

元朗橫洲最近成為新聞熱點。事出橫洲公屋計劃,特首梁振英指出,就橫洲興建17,000個公營房屋單位,房屋署有紀錄顯示進行了4次遊說工作,其後運房局匯報地區人士在游說的時候強烈反對。另外他又表示,運房局當時亦認為需時妥善處理棕地問題,為免拖累整個建屋計劃,運房局建議先發展橫洲第一期,務求令4,000個單位早日落成,第二、三期則延後,但興建17,000個單位的建屋目標維持不變。在特首梁振英舉行記招會後,有關新界元朗橫洲地區發展計劃的詳情已公諸於眾,過程並無半點“新意”,談不上什麼“官商鄉黑勾結”,但引起市民熱議。

文天祥後裔避入橫洲

橫洲建公屋,發展當地的計畫,使我橫想到橫洲此地,先是客家人進入香港墾植的重要地方。據史料載,宋朝期間,第一個在香港開埠的,是侯氏家族。侯氏始祖侯五郎,北宋進士,金兵南侵時,侯家南遷至番禺,後來他的後代侯卓峰舉家遷到新界。嗣後,又有鄧氏、彭氏、廖氏陸續遷入。尤其是新界的文氏,是文天祥的後裔。南宋末文天祥在北京就義後,其家族為避元兵追殺,逃至新界元朗橫洲村,為最早開發香港九龍半島的家族之一。侯、鄧、彭、廖、文五家族,進入香港新界元朗橫洲村墾植,各居一方,被稱為香港新界五大家族。按其主要居住地,分別叫上水侯氏、錦田鄧氏、粉嶺彭氏、上水廖氏、新田文氏。五大族中鄧、彭、文氏,祖籍都是江西,文氏屬客家人。他們是最早入港的客家先民,800年前已經落地生根,但後來進入香港的客家人並不把他們當客家人看,而是認為他們是土著。後人計算客籍人口,並不把這五大族人口計入。相反,後在香港島佔多數的廣府人,並不把新界五氏家族看做是廣府人,仍然把他們當成客家人。

英國依條約擴管轄地

橫洲建公屋,發展當地的計畫,又使我橫想到橫洲此地,後是英國人進入香港殖民的重要地方。中英《南京條約》是在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1842年8月29日)簽署《江寧條約》(Treaty of NanJing),又稱《中英南京條約》,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1860年北京條約英國又割佔九龍。1898年6月6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了《英屬香港拓展新界條約》(The Convention for the Extension of Hong Kong Territory),將九龍地界,包括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廣大地區及大小二百多個島嶼,總面積達975.l平方公里的地區,以租期99年租借給英國,名為租借,卻沒有一文租金。《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的主要內容是:中國將1860年英國所奪佔的尖沙嘴以外的九龍半島的其餘部分,即從深圳灣到大鵬灣的九龍半島的全部,租與英國99年,租期內租借地歸英國管轄殖民地。租借地陸地面積376平方英里,其中大陸286平方英里,島嶼90平方英里,較原香港行政區陸地面積擴大了約11倍,租借地水域較前擴大四五十倍。1898年6月9日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劃九龍深圳灣至大鵬灣的九龍半島的全部。英國又通過1899年3月的《香港英新租界合同》《香港英新租界水面照會》等約章檔繼續擴大租借面積,使租借地成為完全由英國管轄的殖民地。

橫洲建公屋,發展當地的計劃,更使我橫想到橫洲此地,現今進入香港人建設中國特別行政區的重要地方。香港是法治社會,香港應該按照《基本法》來治理。《基本法》第四十條寫道,「新界原居民權益」受保護。“新界”就是指包括橫洲六村,即楊屋村、林屋村、福慶圍、東頭圍、中心圍及西頭圍等一帶地方。包括橫洲在內的香港所有地方,都要全力支持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政府按照《基本法》來治理香港,從而使香港橫豎發展得更好。

香港客家文化研究會會長   林文映

(此文章觀點來自作者,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