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茉楠:中國與歐盟貿易要追落後

2016-11-18
張茉楠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歐研究部副部長
 
AAA

EU1.jpg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MF ) 表示 ,全球經濟 「 在太長的時間裡增長太慢 」 。 其中一個主因是全球貿易增長驟然下降,世貿組織預計今年增長率只有1.7%,遠遠低於2008年危機前十年的平均值6.7%。光靠貿易已無法支援全球合作,必須輔之以更多投資渠道上的聯繫。

目前,達到全球級別的投資框架尚不存在,不過,G20最近批准全球首個多邊貿易綱領文件,即《G20全球投資決策指導原則》。 該文件提供的一般框架對正在進行雙邊投資條約談判的中國和歐盟來說尤其重要。

中國與歐盟已進行多個回合談判,焦點集中在增加投資保護和市場通道。 更多回合談判正在進行中,包括監管透明度以及成立排解糾紛機制等問題,仍未得充分解決。

中歐雙邊投資條約將以中國和 28 個歐盟成員國現有的雙邊投資條約為基礎,這些條約可謂眾說紛紜,市場開放的條件和限制不盡相同,由於缺乏統一性,所以中國希望透過談判,達成單一條約。中國想確保中資企業在所有歐盟成員國,均獲得平等進入市場的權利,避免不同制度所產生的成本和複雜性,獲得歐洲企業的先進技術和管理技能也是一大主要誘惑。

歐盟則希望中國資金能刺激步履維艱的經濟,並為提高貿易打好基礎。 其主要訴求之一是中國採取負面清單(清單之外即開放的領域)的方式管理市場通道,而不是通過冗長的政府審批流程。中國在這方面已經採取了一些步驟。 去年12月,國務院決定對一切在華投資活動(不論來自國內還是國外投資者)採取負面清單的開放制度。 上海、廣東、天津、福建和其他自由貿易試驗區獲批負面清單試點。

但是,除了解決制度問題,中國和歐盟還需要克服投資和文化和概念壁壘。 雙方都必須致力於通過各種談判機制,增加互相理解與信任,鼓勵「二軌外交」(規模較小的民間交流)。 歐盟委員會已準備實施透明的「投資專案門戶」,向歐洲公眾以及中國和其他協力廠商投資者開放,以便利關於歐洲投資的資訊、知識和資源的共用。

對雙方來說,完成雙邊投資條約仍然前路漫漫, 但這絕不是推遲投資合作的藉口。 在進行雙邊投資條約談判的過程中,中國和歐盟必須追求三個主要目標。

首先,中國和歐盟必須貫徹 2015 年的協定 —— 雙方經濟中的重要戰略計畫應該更好地融合。 在中國方面,這包括「一帶一路」計畫及其結構性改革計畫。 一帶一路著重戰略性投資,結構性改革著重推動經濟市場化和鼓勵創新。歐洲方面,這包括歐洲 「2020 經濟增長戰略」和歐盟委員會的「歐洲投資計畫」( Investment Plan for Europe ,即「容克計畫」),説明歐洲建立更具創新性、可持續性、包容性和活力的經濟。 此外,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16+1合作」應該更加透明,並融入廣義中歐合作。

中國和歐洲的第二個主要目標應該放在保護和發展全球價值鏈上,全球價值鏈通過經濟一體化促進貿易和投資,這些價值鏈的出現將全球貿易從零和博弈變為互惠合作的基礎。但一些歐洲和美國的政治勢力正在反對國際經濟合作,要求回歸昔日的保護主義。 如果一國阻止另一國的商品或服務進入本國市場,全球價值鏈將受到干擾,產生一損俱損的溢出效應,那些設立壁壘的國家亦不能倖免。

考慮到這一點,歐洲和中國領導人必須堅持貿易和投資自由化,儘管這可能帶來一些政治挑戰,特別是在歐洲。對於服務業,這一點尤其重要。 歐洲和中國需要向雙邊貿易開放服務市場,包括取消資訊技術方面的現存壁壘、促進技術轉移。

中歐建立雙邊投資條約第三個目標是制定新的投資融資機制。這些政策雙方各自都在實施:中國領銜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而歐盟則有歐洲投資銀行和歐洲戰略投資基金(容克計畫的一大支柱)。中國和歐盟應該利用以上平台促進投資融資的合作。

目前,中國與歐盟之間的直接投資,遠少於中國與其他主要貿易夥伴(包括美國和巴西)。 隨著貿易增長的放緩,中歐應儘快尋求釋放雙方巨大投資潛力之道。

 

張茉楠是中國資訊中心研究員、中國國際研究基金會研究員、中國宏觀經濟研究平台研究員。

Copyright: Project Syndicate, 2016.

www.project-syndicate.org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