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四地校園學報新聞獎 財爺:有助反思社會現象

2016-11-18
 
AAA

IMG_8508.1.jpg

現代社會重視通識,鼓勵學生接觸更多新聞時事,《中國日報》日前就舉辦了第五屆兩岸四地「大學校園學報新聞獎評選」頒獎典禮。

今次活動吸引了來自中國內地及港澳台地區的28所大學參賽,包括清華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傳媒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台灣政治大學、台灣交通大學、澳門大學等,共收到多達640份參賽作品。

出席頒獎典禮的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指,活動凝聚了兩岸四地的大學生,促進交流各大學的辦報經驗,對大學生來說非常有意義,並希望獲獎的同學們繼續關心社會議題,反思社會現像,共同推動建立一個「更宜居、更包容、更繁榮的社會」。

IMG_8511.1.jpg

大會一共設有28個獎項,英文組最佳新聞報道獎由香港中文大學的張竟麟、陳熙和陳綺穎奪得,她們深入關注兩岸三地年輕一代在網上討論熱門話題的現像,又採訪了7位來自中國內地、香港與台灣的年輕網民,探討各地區的網絡文化。她們指,「希望借這一個平台能夠和各地的優秀新聞學子們交流學習。」

而來自清華大學《清新時報》的劉艷春,就憑借一篇對北漂工人生活的觀察報道獲得最佳新聞特寫獎。她指,通過近一個月的跟蹤採訪,可以聚焦新生代民工,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

澳門科技大學的楊迪雅,就用雙重曝光記錄了澳門紅街市的快與慢,「我用鏡頭將城市拆遷的景像與老人的緩慢騎行畫面疊加,希望呼籲人們珍視城市記憶,平衡生活步調。」

台灣政治大學的謝佳穎、吳盈蓉親赴德國柏林與慕尼黑,嘗試從難民視角記敘政治事件。「兩星期在德國,我們與難民傾談,走訪了數家社會機構,冀從社會層面反應人權與主權的衝突與矛盾。」

帶隊老師,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兼職講師鄧明儀就認為,兩岸四地的學生可能見賢思齊,透過比較提高自身的新聞專業素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