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子騫:香港的「食花生」文化

2016-12-11
葉子騫
本土文化達人
 
AAA

PEAUNT1.jpg

「食花生」無人不曉,但到了二零一六年還在講食花生,只因這種興趣/文化的功用好像有一點改變。這本來只應是給大家茶餘飯後在別人傷口灑一點鹽,就像America’s Funniest Home Videos 《笑笑小電影》之類無傷大雅的東西,變成了一種改變社會的「工具」。

正正中了Andy Warhol那句 15 minutes of fame的「預言」,只要你夠膽行差踏錯,好像光明正大的使用交通工具上的關愛座或者優先座,瞬間爆紅將不再是夢。

關愛座在二零零九年已經存在,但要到今天我們才學會讓座的美德,即使頭暈腳痛都不會把屁股放在這些紅色座位上,全是因為大家都看過那些多如繁星,粗口橫飛,吵吵鬧鬧的短片和附帶的幾萬個負評,無謂因為一段短短由黃埔到調景嶺三十五分鐘的車程而抱憾一生。繁忙列車上都有一兩個無人敢碰的空櫈光景,全都是「食花生」和「花生友」的功勞。

好多人都以為「食花生」不會影響現實生活,但「花生」超脫虛擬,在現實生活中落地生根,無疑給這班人狠狠的兜巴星。我們的社會真的因為網上世界的思想而改變!那只要大家照舊的將鏡頭對準那些不公義的事情,假以時日,世界定必變得很美。

但除了關愛座,食花生這「工具」接下來還可以改變什麼?是「車箱內嚴禁飲食」還是「購物不自備環保袋」?

作為一個「打工仔」和「花生友」,我認為關愛座可以成為一眾花生友的目標,全因為大家逼在車箱中無聊所致,除了困在交通工具上的時間外,實在看不見其他場合大家有雅興去了解別人的事情。

而且,「食花生」往往都將重點落在次要和不必要的地方,就以網上關愛座的吵鬧片為例,花生友先入為主注意的,都是片中主角的國籍甚至是身材樣貌等東西。而大眾之所以不坐在關愛座,根本不是因為心存讓座禮讓之心,而是害怕網上公審對他行為以外的種種批評。這種因為「買佢怕」而帶來的改變不就是有點似曾相識又極度討厭,如果遇上了一些財雄勢大的無賴更是「吹佢唔脹」你有你在網上「開火圍爐」出氣,他則繼續得得戚戚的在現實橫行。

「食花生」過口癮沒有問題,這種「新文化」或者可以改變人類一些行為,但千萬不可以以為單憑你在網上「食食花生」就可以讓世界更美好,特別是社區和生活的種種事情,有人叫大家食少一點花生走出來,不是叫大家去佔什麼,而是去了解我們身邊發生的事情,然後由自己開始去改變大家覺得不公義「唔對路」的地方。只要用得其所,改變,根本不需要靠規矩,更不應該靠恐懼。

 

文章觀點來自作者,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