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GPS》港深科技園被政治化?港府稱首季申撥款

2017-01-04
 
AAA

WhatsApp Image 2017-01-04 at 14.27.30 (1).jpg

河套區發展「港深創新及科技園」能否一帆風順?(圖:大公報)

港深雙方會在87公頃河套區發展「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由香港科技園公司管理,使用本港法律。園區將發展機械人技術、生物醫藥、智慧城市及金融科技四大領域,估計可創造約4萬職位,料7年半後首幢大廈落成。

輿論普遍正面,綜合各方界別人士的憂慮,包括環保人士擔心會破壞濕地;科技界擔心香港未有足夠科研公司參與,最終園內多數為深圳公司;關注規劃人士擔心港府只顧配合深圳的產業發展,而給予深圳一方人員便利通關,會令大批人士免卻過關手續出入香港。立法會在高度政治化環境下最終能否通過撥款,亦是未知數。

港府創新科技署署長蔡淑嫻今早出席電台節目回應疑慮,重申深圳的科技產業發展成熟,結合本港院校的實力,將帶來一加一大於二的協同效益,相信科技園能吸引國際企業及科技人才參與。
 
蔡淑嫻又指,白石角科學園目前有約六百間公司進駐,當中三分之一是初創企業,認為本港對科研土地的需求大,河套區的科技園有助將創新及科技,轉化成商品,增強香港的經濟動力。
 
至於會否擔心科技園項目被「政治化」,蔡淑嫻表示,今年第一季諮詢立法會相關委員會,並申請撥款,政府一直有向立法會報告有關項目進度,樂意向議員詳細解釋科技園構思和安排。她強調為了方便科技合作交流,出入境便利措施只會提供予指定人員,包括參與科研或園區的員工,並非任何人都可以獲得便利通關。
 
不過署方承認,暫時未有具體估算平整土地和基礎設施的所需金額,亦未有項目工程的詳細時間表。
 
身兼香港科技園公司董事的經民聯立法會議員盧偉國贊成計劃,認為發展潛力大。而互聯網專業協會會長洪為民認為,過往特區政府、尤其是上屆政府,不夠重視創新科技發展,令香港的科技產業落後於深圳和新加坡等鄰近地區。
 
河套1.jpg
林鄭月娥強調「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完全不是一個地產項目。(China Daily資料圖片)
 
發展屬非牟利 不設住宅項目
 
「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是香港歷來最大的創科平台,面積是大埔科學園的四倍。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昨日在記者會上強調,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有三大合作原則,園區採用本港法律及土地行政制度;發展屬非牟利,即港深雙方不獲盈利性收入;雙方以共同協商、互利共贏的精神處理問題。土地將由香港科技園公司成立附屬公司負責上蓋建設、營運、維護及管理,河套區的基礎設施由港府負責,料最高總樓面面積達120萬平方米,當中大多發展成高等教育、高新科技研發設施及文化配套設施,小部分作商業用途,不設住宅,強調「完全不是一個地產項目」。林鄭月娥回應記者提問時重申,該區過去一直都是規劃作教學及科研用途,至今並無改變。
 
港方有話事權 深圳相關人員有出入境便利
 
政府消息人士指出,香港有主導權,聯合小組主席及副主席,均由創新及科技局局長及常任秘書長出任,深圳政府可提意見,而科技園的附屬公司也會設董事會,主席亦由港人出任,「話事權仍在香港一方」,港府與深圳並無任何秘密協議。
 
當局擬向港深雙方認可的深圳人員提供出入境便利,例如參照目前亞太經合組織(APEC)的商務旅遊證,持證人若獲計劃下的成員地區預先審批,前往這些地區時,可免簽證逗留兩至三個月。
 
閒置達20年 業權問題未有發展
 
河套區發展最早可追溯至回歸前,因治理深圳河,將靠近落馬洲的河段「裁彎取直」,導致原屬於深圳方面的河套地區,變成位於深圳河以南,落入香港特區範圍,國務院在1997年香港回歸日頒令,規定「業權歸深圳,管理權屬香港」。港深討論河套區合作多年,前特首曾蔭權在2007年施政報告,就將河套區發展納入十大基建工程,由港深雙方按「共同開發、共享成果」原則磋商合作,惟因土地業權問題等分歧,一直只聞樓梯響。直至去年,深圳讓步,同意河套地區屬港方擁有,雙方合作才有進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