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迺強:應反思在港中國公民權利問題

2017-03-12
劉迺強
資深時事評論員
 
AAA

kuena.jpg

香港基本上是一個同質化的社會。 從民族上來說,絕大部分居民都是中國人。 但從法律上來說,情況有所不同。 2015年,香港人口約731萬,其中絕大多數都是中國血統,但外國人比例也達8.5%,這是一個不容小視的少數群體。

同時,我們也不能將所有擁有中國血統的人視為中國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規定,擁有中國血統或在中國境內出生(含香港)的香港居民都屬於中國公民。 這是一個非常寬鬆的定義,以至於容易被濫用。

《國籍法》還規定,中國不承認雙重國籍。 那些擁有外國居留權的香港特區中國公民,為了旅行方便,會使用外國政府簽發的相關證件。 但是,他們持有上述證件,並不能在香港特區和中國其他地方享有領事保護。

在實踐中,很多香港特區的中國公民在外國享受的遠不止「居留權」,並且他們使用相關證件的目的也不止於「旅行」。 但是,或許是擔心要求香港中國人放棄外國國籍會遭到抵制,中國政府一直以來都對事實上的雙重國籍做法相當寬容。

關於少數族裔遭遇歧視和不公的新聞時常見諸報端。 但迄今的應對措施仍相當不足,如今人們普遍意識到少數族裔,尤其是非白人少數族裔,生活多艱,尤其是在金融和住屋方面。

香港一度將少數族裔孩童集中到指定學校,這一已被叫停數年的政策廣受批評,因為其將少數族裔和中國人隔離了十多年。 目前,為提高少數族裔地位,政府正力推為他們提供廣東話教育。

不過,從來未被討論過的問題是,在香港特區身為中國公民意味著什麼?

我們希望逐步向香港居民灌輸愛國主義,這當然至關重要,但這一問題卻並不簡單。 對於那些作為永久居民生活在香港的外國公民來說,愛國主義意味著什麼? 近期一位外國法官因對七警判罰而遭到質疑,這一基本問題已經不能再被無視。

首先,愛國主義是一種身份認同感。 如果我們希望在香港特區的中國公民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讓他們感受到他們不同於這個城市的外國居民。 簡言之,他們的權利和義務不同於外國居民,更類似於他們的內地中國同胞。

我所宣導的這一方法和目前的政策和實踐完全相反。 中國公民在香港享有的「特權」微乎其微,主要是政治權利,例如有資格競選特首。 在日常生活中,香港的中國公民時常會覺得,相較於內地同胞,他們和外國居民(包括持有外國護照的中國人)更為相似。

這不是「一國兩制」的初衷。

我們應當反思很多既有的安排,例如外國投資企業。 在幾乎所有的重要商業關口,外國投資企業都面臨嚴格的政府監管,以限制外國公司從投資中獲利的能力,以及外國母公司對企業的控制權。 如果一個香港中國公民在內地設立一家公司,則這家公司將自動被視為外資企業,即便投資人的所有資本都來自於內地,完全不涉及「外國資本」。

在香港培育愛國主義,我們必須改變我們看待和對待本地中國公民的方式。

 

文章觀點來自作者,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翻譯自China Daily香港版,原文:It is time to recognize HK Chinese as Chinese

延伸閱讀
  • 十一來臨,官方國慶活動雖多,但能刺激港人萌生家國情懷的卻少,不知從甚麼時候開始,港人家國情懷開始淡薄,是從愛國被醜化成愛人民幣、愛擦鞋、愛撈着數開始,還是愛國等於土、等於親中染紅開始,不得而知,結果就是今天的年青人大都對家國情懷極陌生,更多人將家國情懷視為「紅界」。

    衞年  2017-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