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振寧:民意戰系列三:「多選一」和「支持度淨值」下的競選策略差異

2017-03-16
陳振寧
時事評論員
 
AAA

polla.jpg
「多選一」和「支持度淨值」下的競選策略大大不同。(候選人圖片:文匯報)

「多選一」是選舉常見的問卷問法,而一般情況下也不會深究這問卷問法下的競選策略。但是是次特首選舉中,「支持度淨值」的問卷問法備受輿論重視,甚至其結果成為「2017特首選舉民間全民投票」(「民投」)中「當選人」的重要條件之一,進而可能影響部份選委的實際投票取向。若然有候選人非常重視此等選委的選票流向,那麼他們理應刻意保持在「支持度淨值」下的最佳狀態。因此,「多選一」和「支持度淨值」下的競選策略有何差異值得探討。 

本文以單議度單票制為例,即選區裏應選的議席只有一個,選民也只有一票。候選人在此「多選一」下要爭取支持,理應更重視表示「未決定/唔知/難講」,以及支持對手的比例。這是基於此消彼長的道理,我方的「支持度」變動只會來自以上兩個比例的變動。 

就此,候選人的重點是如何把自己跟其他候選人區分起來。由於議席只有一個,他必須通過言行舉動、政綱、參與活動等方式,在政治光譜上選取能爭取最多支持的位置。而有關位置很大機會同時「得罪」另一批市民,令其對該候選人更為反對,但是這對於該候選人而言並非致命問題,因為只要在「多選一」情況下,他成為眾多候選人中獲得最高「支持度」那位便可「當選」。 

但是候選人在「支持度淨值」下要爭取更高「支持度」,其考慮跟「多選一」有明顯差別。「支持度淨值」並不會跟其他候選人的「支持度」出現此消彼長的情況。候選人的重點應是讓自己獲更多人喜歡,並避免自己「乞人憎」。就此,他們必須極力規避具爭議性的政策,因為即使他們從中可獲取部份市民更堅定的支持,但也同時受到部份市民更堅定的反對,這令「支持度淨值」在一正一負下打成平手或出現很接近的結果,並不能形成支持跟反對有明顯差距。 

若然我們繼續從此方向去思考,其實「支持度淨值」特別對一些富爭議性的政治人物不利。富爭議性的政治人物或曾處理過社會分歧較大的政策,或在言行態度上較偏向一方等,這令他們在「支持度淨值」的「支持度」幾乎打成平手,但是「多選一」則有一定比例的「支持度」。而此點尤其影響大的是市民對該等政治人物的形象已成形。 

反而若政治人物本身形象並不鮮明,並没有處理過多少富爭議性的政策,這樣他們在「支持度淨值」下較容易爭取較佳的「支持度」。他們不用提出富爭議性、震撼力十足的政綱,反而通過公關措施如落區跟市民接觸等去塑造正面形象,避免犯錯而「乞人憎」,其「支持度淨值」較容易取得較大的正值。 

 

文章觀點來自作者,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