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奮強:政策先於政治 聚焦經濟民生

2017-04-03
林奮強
香港黃金五十創辦人
 
AAA

home1.jpg
公屋輪候冊創新高,候任特首提出首置上車盤。(大公報資料圖片)

特首選戰曲終人散,林鄭月娥成功當選,她表示首要工作是團結香港社會、修補撕裂,聚焦解決一些不論政治立場都較易取得共識的民生政策問題包括教育、房屋、醫療、經濟等。 

筆者對這個「政策先於政治」(Policies before politics)的方向十分贊成;亦因此,對於近日22名泛民議員發表聯署聲明,對候任特首開出一系列要求,依然清一色是政治議題,如重啟政改、撇開8.31決定等,筆者實在希望他們能三思而行,以選民福祉為重。 

若能撇開政治因素,筆者很有信心林太能「交到貨」,在眾多民生範疇都做出實際利民的成績。筆者的樂觀看法來自幾方面: 

1)香港法治核心價值堅如磐石,港人可以「煩少一瓣」 

泛民聯署信中其中一項要求是「守護香港核心價值」,這點毫無懸念。香港最重要核心價值肯定是「法治」。事實上,單是今年首季,我們便見證了不論一個人權力多大(即使你是前任特首)、有幾多「崇高理想」(如爭取民主、「公民抗命」的佔領行動領袖)、或者有任何原因令你情緒受壓(如「七警案」),犯了事就要接受懲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們是時候扔掉甚麼「威迫」、「清算」、「政治迫害」等無謂又不實的指控。法治穩健的重要性,在於它「消除任意性(arbitrariness)」。只要看看美國總統特朗普的言行便知何謂「任意性」。過去幾年由「佔中」到「旺暴」,香港可說是經歷了法治的「爐火」;但即使你為香港感到如何擔憂、氣餒,其中完全不用煩惱的一環,肯定就是我們公正獨立的司法系統和法治精神。 

2)有資源,好辦事 

錢不是萬能,但香港有不少關鍵的民生議題,正正是由於長期嚴重的公共理財失誤,導致年年錄得接近3成盈餘,卻從未有投放足夠資源,製造社會極大矛盾。以教育為例,多達五分一的教師為合約員工,教師每年都提心吊膽,不知道暑假之後還能否繼續教同一班學生,叫這些充滿熱誠的年輕教師情何以堪?候任特首提出「理財新哲學」,承諾為教育注入每年50億元經常性開支,對於解決很多困擾教育界多時的迫切問題,肯定大有幫助。同樣的問題在醫療、安老、造地、科研、經濟發展的範疇也日益嚴重。 

3)香港的「同」肯定比「異」多 

近年人人都愛談「撕裂」,但若港人能客觀、冷靜地為自己及家人想想、最能實際幫得到老、中、青三代的政策,以每一個家庭的福祉為出發點,我們的「同」,肯定比「異」多!以往10多年,香港絕大多數的競爭力指標都在倒退:公屋輪候冊宗數接連創新高,平均輪候時間接近5年;公營醫院內科專科新症輪候時間中位數,5年間增1倍至50周;區域總部數目已連續兩年下跌……對社會而言更危險的是,似乎可以絕塵而去的,就只剩樓價租金、口號政治、無盡的街頭暴力、煽動新聞的傳媒。 

可考慮公私營合作建「首置盤」 

以近日繼續破頂的樓價為例,未上車的固然心急,有樓的也為換樓發愁。候任特首的政綱提出全面檢視所有不同的土地供應來源,這是正面積極的一步。筆者亦高興她提出「公私營合作」,在現時私樓土地上,試行由發展商興建可負擔的資助房屋「港人首置上車盤」,加快建屋進度。更具創意、更進取地想,是否可以參考幾年前恒地捐出新界地皮興建青年宿舍的模式,建立一套透明、公平、公開、在陽光下運作的機制,透過公私營合作,利用發展商的土地庫,以混合模式興建私樓及「港人首置上車盤」? 

另一個相信全港都會有共識的議題,肯定是醫療體系的改善和擴充。過去3個月筆者對兩則新聞非常上心:(一)流感高峰期時,公立醫院急症室單日求診最高逾6,000人次、內科病床佔用率幾乎全綫超過100%的每日更新;(二)去年保險索償局接獲有關住院或醫療保險的投訴,按年上升13%,佔整體投訴50%。 

須增加海外醫生應對人口老化 

這些新聞或未被媒體廣加報道,但香港正面對嚴重人口老化問題,醫療需求正急劇上升,無論公、私營體系都「吃不消」。這是人命攸關的問題,社會實應將此共識向議會反映,向保護主義說不,爭取增加輸入海外醫生來港執業,不要再出現去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居然被一人之力拉倒的荒謬情況。 

泛民議員聲稱注重民意,拿着區區3個月的民調(以及一個目標100萬人,結果得6萬人網上投票結果),便指候任特首民望低,而把另一位他們過去9年半罵得狗血淋頭的建制候選人,捧成民主鬥士;懇請他們看看一個港大民意研究計劃自1992年便發布的長期民調,表示「最關注政治議題」的受訪者,過去25年都未曾逾25%;相反最關注「民生」及「經濟」的合計比例,則長期高企8成以上!所謂「必先重啟政改」的民意基礎,到底何在? 

筆者相信,以候任特首豐富的公務經驗和極高執行力、對服務港人的無限使命感及熱誠,若連這樣一位「香港女兒」都未能為香港在未來5年把握發展機遇,大力推進經濟民生;那麼環顧如今的政商界,實已找不到同樣級數的領袖來帶領我城。如此下去,觀乎區內競爭城市的有心有力和發展速度,香港便會被遠遠拋離。由筆者多年經濟、政策研究及預測經驗來看,毫無疑問,林太未來的5年將是香港歷史盛衰的關鍵。 

 

文章原刊於《經濟日報》4月3 日,原題《政策先於政治 新特首可扭港頹勢》,獲作者授權轉載。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林鄭月娥不滿香港經濟增長慢、產業轉型慢,想去新加坡學習。但人口結構是經濟基礎的基礎,沒有人才,或者人口結構失去活力,暮氣沉沉,再好的政策也無執行之人,偏偏這是香港永遠學不來新加坡的地方。

    吳桐山  2017-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