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八駿:評價“一國兩制”須區分三點

2017-04-26
周八駿
時事評論員
 
AAA

xixixa.jpg
習近平早前會見林鄭月娥。(文匯報資料圖片)

4月1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見候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時,對香港實踐“一國兩制”20年做了精辟的總結——20年來,“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取得巨大成功。憲法和基本法規定的特別行政區制度有效運行,香港保持繁榮穩定,國際社會給予高度評價。與此同時,作為一項開創性事業,“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也需要不斷探索前進。 

這番話裡有兩個關鍵短語,一是“取得巨大成功”,一是“不斷探索前進”,前者總結經驗,後者指明方向。 

毋須諱言,香港有一部分居民,國際社會有一些人,對香港實踐“一國兩制”持負面評價,既有政治立場的原因,也有認識能力的原因,兩方面原因相結合,混淆了三點。 

首先,混淆了“一國兩制”的制度設計與有關設計的具體運作。 

《基本法》所設計的“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充分體現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政治制度既在相當程度上保持同“九七”前港英時代政治制度的平穩銜接,又明確展示香港回歸中國的憲制特徵。至今具體運作過程大體有效,卻也遭遇反對派愈益粗暴的干擾和阻撓。歸根到底,因為“九七”前夕倫敦在香港匆匆推行代議政制,企圖以“還政於民”亦即培植親英國、親西方的“港人治港”來對抗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還因為美國從其全球和亞太地區戰略出發,從特區成立前開始加緊滲透香港。 

其次,混淆了“保持香港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與香港需要與時俱進。 

不少人以為《基本法》規定“保持香港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是保持1997年6月30日的香港五十年不變,因此,他們視香港回歸20年來的各種變化是“一國兩制”變了形、走了樣。這種觀點的荒謬,早為中國的一則成語故事“刻舟求劍”所諷刺。 

毋須諱言,在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國領導人設計“一國兩制”時,不可能預見進入新世紀後香港經濟會與國家主體經濟拓展一體化。2003年中,香港與內地簽訂關於兩地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協議,完全是時勢使然,而且,是由特區第一屆政府主動向中央提出要求。 

香港經濟與內地經濟呈現一體化,推動香港社會主流民意對 “一國兩制”的認識和實踐,由特區第一個5年只講“兩制”忽略“一國”,開始向經濟講“一國”政治仍強調“兩制”的新階段轉變。 

自2003年中至今,10多年來,一方面,與內地經濟一體化不斷擴展給香港經濟以前所未有的發展新空間,另一方面,隨著兩地經濟愈益融合,兩地在政治上“兩制”之間的張力不斷增強。如果說15年前,香港實踐“一國兩制”與時俱進是從只講“兩制”忽略“一國”轉變為經濟講“一國”政治仍強調“兩制”,那麼,今天,香港進一步推動“一國兩制”與時俱進的方向和目標是,兩地在政治上的“兩制”差異,需要與兩地在經濟上一體化不斷深入相互協調。 

第三,混淆了“一國兩制”的理論創新與傳統核心價值。 

把“保持香港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誤解為保持1997年6月30日的香港五十年不變,固然嚴重阻撓“一國兩制”在實踐上與時俱進。輕視“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理論需要在其與時俱進的實踐進程中不斷豐富完善,也對“一國兩制”造成嚴重損害。 

在香港,不少人以為,只要堅守港英時代形成的傳統核心價值,就足以為特區提供實踐“一國兩制”所需要的理論。這些人是不明白或者揣著明白裝糊塗,企圖以香港20世紀的頭腦來引領21世紀的香港。 

港英時代形成的傳統核心價值不少元素仍適用今天香港,但是,缺乏最重要的一個元素即沒有關於香港屬於中國的觀念。20世紀下半葉香港是在與國家基本區隔的狀態下、依靠西方國家實現經濟發展的,所形成的傳統核心價值也就只認西方不認國家。 

總之,香港特別行政區20年經驗顯示,為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必須區別以上三點。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香港立法會19日早恢復對基本法23條草案(維護國家安全條例草案)的二讀辯論,全體委員會6時30分許通過修正案,並在近7時三讀投票,全體一致通過。 二讀三讀前後大約耗時10

    紀碩鳴  2024-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