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八駿:務實把握未來5年 香港施政優先

2017-05-19
周八駿
時事評論員
 
AAA

HK1.jpg

關於未來5年香港施政優先,有兩種不同意見:其一、認為必須重啟政改而且必須成功落實普選,否則,政治爭拗將繼續撕裂社會,而阻撓經濟發展、民生改善;其二、認為必須將社會焦點和精力轉向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否則,香港將會繼續蹉跎。 

這兩種觀點,似乎都有道理。如何取捨,必須按照實事求是的原則。 

首先,應當承認,政制發展、經濟轉型、民生改善等都是香港面對的重大問題,都需要盡快解決,但是,未來5年不可能都解決,既是因為時間和精力不夠,也因為解決這些問題的條件不一樣。 

相比較,未來5年重啟政改以落實普選的條件不具備,而推動經濟轉型、改善民生雖然困難重重卻有可為。 

撤回「831」框架難以實現 

3月31日,22名“泛民主派”立法會議員發表聯合聲明,對新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提出五大施政要求,其中,置於第一和第二位的要求是:中央收回2014年發表的關於“一國兩制”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踐的白皮書,撇開全國人大常委會“8·31”框架重啟關於普選行政長官的政改。 

任何具政治常識者一目了然,這兩項要求都不可能被特區新一屆政府和中央所接受,重啟政改從何談起?明知不可為而強為之,豈不是既浪費香港的寶貴時間和精力,又進一步加劇社會分裂? 

的確,反對派會喋喋不休地要求重啟政改,這是他們的政治話語;如果社會焦點轉向經濟民生,他們擔心喪失政治話語,不利於他們競選新一屆區議會和立法會。因此,他們會阻撓新一屆政府以經濟民生為施政優先。 

須形成經濟民生為優先的輿論氛圍 

反對派的阻撓,給經濟民生政策的制訂和推行增添困難,但不是不可克服。第一,建制派總體會支持政府。個別建制派政治團體和政治人物受行政長官競選影響,向所謂“開明建制派”演變,會在若干經濟民生議題上挑剔政府的政策,但是,只要他們願意留在建制派陣營,大體上會給予政府支持。 

第二,反對派會分化。激進反對派會繼續在立法會“拉布”,這是他們爭取選票的唯一技倆。在“泛民主派”主要政治團體中,民主黨已表露不支持“拉布”的跡象,公民黨的態度尚不明朗。但是,這兩個政治團體都有人才在經濟民生政策上與政府和建制派一較高下。只要形成以經濟民生為優先的輿論氛圍,“泛民主派”主流未必在立法會完全放棄“拉布”,卻可能改為“選擇性拉布”。 

第三,卻是非常重要的是,越來越多香港居民要求暫停政治爭拗、聚焦經濟民生。各類不同機構所做的多個民意調查一再指示這一傾向。主流媒體應當促進香港社會聚精會神發展經濟改善民生。 

必須指出的是,目前,關於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有兩種不同態度,一種傾向“本土主義”,打算以香港自身力量解決問題;另一種主張加快融入國家主體經濟,以香港自身力量與國家支持相結合來解決問題。簡言之,前者傾向於“關門”,後者傾向於“開門”。 

中港經濟融合縱遇問題應落力克服 

香港小而開放,似乎不應當有人提出“關門”的主張。吊詭的是,這一回,主張或贊同“關門”者不少。既有全球大背景的因素,也有香港小環境的因素。 

自2008年以來,經濟全球化呈現逆轉。在人類歷史長河中,是暫時現象,卻對香港社會滋生“本土主義”起催化劑作用。 

與此同時,香港與內地經濟一體化出現暫時和局部的問題,譬如,內地居民大量進入香港旅遊、置業、分娩等等,給香港居民帶來實際和心理影響。實際影響是分享香港相關有限資源。心理影響是動搖香港居民收入和財富水平高於內地居民的觀念。反對派利用這一類暫時和局部問題,煽動“本土主義”,炮制敵視內地和內地居民的風潮。 

特區政府應當引導香港社會認清世界大勢,認清香港的前途和命運繫於國家,切實解決香港與內地經濟一體化進程中難免的問題,繼續推進香港與內地經濟融合。投身“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建設是未來5年香港施政重點之一。充分調動香港自身之力,配合內地合作,力爭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取得顯著成績。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中國必須保持經濟開放,自力更生不應該等同於完全的自給自足。沒有經濟全球化,沒有2001年加入WTO,就不會有今天的中國經濟。我們應該時刻記住,必須要雙循環。

    劉遵義  202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