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國泰沒落背後的香港危機

2017-05-23
林暉
資深媒體人
 
AAA

cathay1.jpg

(媒體評論員 林暉)

國泰航空昨日宣佈將裁員約600人,當中包括約190名中高級管理層人員和約400名非管理人員職位。今次裁員,一方面是國泰連續兩年由於燃油對沖錄得大額虧損,去年更出現金融危機以來首次業績虧損,自然要通過減省員工節約成本;更為重要的,是國泰面對香港周邊地區直航航線急速發展和其他航空公司的激烈競爭,香港航空中轉樞紐的角色日漸淡化,去年營業額「失血」近百億。裁員歸裁員,但國泰今天面對的困境,絕非裁員可以解決,關鍵還在於開拓進取,思考香港航空業的新角色和新方向。這亦是香港航空業界需要思考的問題,甚至可以說是整個香港需要面對的轉型話題。

國泰航空去年錄得約5.75億港元虧損,是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首次出現。國泰早前已經事先張揚將進行20年來最大規模的企業和團隊架構調整,以削減30%人力成本。據估算,是次國泰裁走約600名員工,估計一年可節省3.49億元,僅佔營業開支的0.37%。國泰是次裁員節省的三幾億元開支,只是佔其人力成本的幾個百分點,遠未達到削減3成人力成本的目標,意味著後續裁員行動或陸續有來。

作為香港最主要的航空公司,亦是香港最大的僱主之一,國泰曾經是香港的驕傲,連續多年被評為全球最佳航空公司。但是隨著全球經濟環境的轉變和競爭的加劇,國泰去年的營業總額由1023億急挫至928億元,意味著流失了近100億元的生意。國泰行政總裁朱國樑在集團內部刊物《國泰天地》表示,國泰當前面對的「新常態」不是一個短暫的危機,而是長期影響。究其深層次原因,實質是香港航空中轉樞紐的角色淡化。

國泰最輝煌的年代,香港貴為亞洲四小龍,中國內地和東南亞周邊地區的國際航空發展很不成熟,香港就起了最重要的中轉角色。但是隨著周邊地區的機場越建越大、市場越來越成熟,人家必然會發展自己的直航航線,用不著繞道香港費時失事。因此,國泰的沒落,與利豐的沒落是同一道理,都是全球「去中介化」的結果,是大勢使然,非一家企業之力可以對抗。當「中間人」的角色弱化,香港細小型開放經濟體的優勢頓成弱勢,因為本身的市場容量很有限。進一步而言,在「去中介化」的「平台化」年代,「開放」仍然是對的,但「細小」的宿命必須打破。積極融入例如粵港澳大灣區等大型的經濟體,以更大的格局來思考香港未來的角色和定位,是唯一的出路。而這香港目前卻要面對政治爭拗的阻撓。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