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瀾昌:填海造地建屋有助二次分配

2017-05-29
劉瀾昌
香港中觀研究所所長
 
AAA

LAU1.jpg

團結香港基金建議政府推動大規模維港以外大填海,創「新玫瑰園」。無疑,土地房屋問題,是當下香港經濟發展改善民生的“瓶頸”,突破這個關口,一通百通。事實上,土地短缺,樓價高企,租金昂貴,嚴重窒礙香港經濟民生,這已是香港各階層有目共睹的共識。筆者覺得需要多強調的是,團結香港基金的「新玫瑰園」計劃,有利政府搞好二次分配,緩解貧富差距。 

「新玫瑰園」計劃能解缺地瓶頸 

團結香港基金指未來三十年,本港需增加九千公頃土地,倡議推動「新玫瑰園計畫」,擴大填海計畫,建議在長洲南、南丫西、屯門、將軍澳及蒲台島填海近三千五百公頃,其中長洲南人工島用作搬遷葵涌貨櫃碼頭設施,以釋出該六百四十公頃市區地發展住宅。中短期方面,基金會建議政府與私人發展商合作,運用私人土地儲備增加房屋供應。這個“新玫瑰園”大計,“野心”不可謂不大,若能落實,缺地“瓶頸”必然突破。在規劃署《香港2030+》諮詢完結前,團結香港基金發表土地房屋政策報告,可說是給當局一個“腦震蕩”。 

說回到二次分配,這正是香港政府回歸以來沒有很好解決的問題。法國皮凱蒂的新著【21 世紀資本論】,正被認為是21 世紀最偉大的政治經濟學巨著,在好多方面超過的馬克思的【資本論】。筆者認為,首先在實證方面超過馬克思。馬克思的【資本論】更多的是邏輯推理,而皮凱蒂收集了全球 18 世紀以來的資本變化,著重介紹了英國,法國,德國和美國的案例,主要分析了21 世紀全球範圍內國民收入在勞動和資本之間的分配情況。在這基礎上,作者得出結論:一、資本收益率遠遠高於勞動工資收入。二、資本收益率顯著高於經濟增長率是一切不平等的根源。他說,金融危機之後,歐美經濟的低迷反而使得前1% 的高收入群體擁有了更大的國民財富就是證明。三、他期望通過政府的二次分配緩解矛盾。 

事實上,香港也未能逃過【21 世紀資本論】的解剖刀。回歸近20年,香港的經濟沒有顯著的發展,香港多數人的財富沒有顯著增長,但是依然有人財富則是以幾何級數增長。香港已是發達地區貧富懸殊最嚴重的城市,堅尼系數長期以來都超過0.5,高於0.4警戒線。 

房屋問題擴大階級分野社會分化 

解決矛盾,當然不能搞革命,也不能搞內地的社會主義。那怎麼辦?無可否認,政府有為最低收入群體提供生活安全網。但是,可怕的是,政府官員的主流觀念往往以為這就夠了,而不能與時俱進的思考採取更加積極有效的措施緩和貧富矛盾。李嘉誠表示可以抽多一至二個百分點利得稅,使窮人受惠。政府發言人第一反應則指,簡單稅制和低稅率是香港賴以成功的基石。還有,全民退保的守舊立場,傷了太多中產的心。 

因此,香港當下發展經濟重要,搞好二次分配更為重要。香港當下的土地房屋政策,是歷史長期形成的,很難做出根本性的改變,也就是私人樓宇和公屋兩個模式將長期存在。如果放任不管,隨著少數人幾何式增長的財富,在香港這個狹小的房屋發酵,必然造成私人樓宇價格繼續“井噴”。而私人樓宇的價格“井噴”又逼使更多市民墮入“輪候公屋大軍”。有樓一族與公屋一族的階級分野,固然歷來有之,可怕的是公屋一族的不健康的“增長壯大”,造成階級矛盾的擴大和社會分化。而生活在底層的港人因沒有強烈感到回歸祖國給他們帶來顯著的切身利益上的變化而日日“望樓興歎”,又怎會不積蓄憤懣,並派生“本土”、“自決”以致港獨的思潮。事實上,房屋問題不解決,空喊再多口號也不能使他們增加對國家的認同感。 

因此,團結香港基金的“新玫瑰園大計”,從源頭解決土地短缺問題,一是平抑私樓樓價,可增加有屋一族大軍;二是也有土地建設更多公屋,保障基層有瓦遮頭,實屬治港良策。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黃元山認為,智庫的社會角色很大,第一是提出長遠想法;第二是提出跨部門想法,因為智庫不必受制於既定觀念運作的官僚框架;第三是作為民間機構推動官商民三個界別合作。

    2018-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