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霾澈:深圳堅持填海香港為何不可?

2017-05-29
會稽山
學研社研究員
 
AAA

fu1.jpg
深圳宣布未來5年將填海55平方公里。(文匯報資料圖片)

不知從何時開始,填海在香港變成一種禁忌,和“郊野公園神聖不可侵犯”一樣,成為制約香港土地開發的兩大枷鎖。而土地的不足,又產生了高樓價等一系列其他問題,嚴重制約了香港的發展。從縱向看,在過去香港填海最進取的時代,也是香港經濟發展最為迅速的時代。從橫向看,在香港嚴控填海的同時,其他週邊城市卻在全力推進,尤以深圳和新加坡為最,澳門的動作也不小,而這三個城市近年的發展速度皆遠超香港。可見,充裕的土地是發展的重要元素之一。 

深圳去年3月宣佈,未來5年將填海55平方公里,引起輿論一片嘩然,因為過去30年,深圳總填海面積也不過100平方公里。香港對此也十分震驚,因為兩地共享一片海域,深圳填海不可能不影響香港的海洋生態。深圳本地也有不少質疑的聲音,擔憂破壞自然環境,的確,過去30年的填海,已經造成了不小的破壞。但深圳在權衡利弊之下,還是決定填海。顯然,深圳認為填海帶來的經濟利益,足以抵消破壞自然環境帶來的損失。 

造地是發展經濟創造就業必要條件 

深圳是一個新興和高速發展的城市,能有今天的成就,人才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未來的發展還需要更多人才。深圳預計未來10年,將有幾百萬人口流入,這首先要解決的是就業問題。只有不斷發展經濟,增加產業,才能創造充分的就業機會,這必然需要土地作為承載,而深圳最缺的恰恰是土地資源。深圳今天很多繁華的地區,包括前海、後海中心區、深圳西站、國際機場,都是填海得來。沒有填海,將提高企業成本,嚴重損害深圳的城市競爭力,城市的繁榮將大打折扣。 

此次計劃填海的55平方公里,大多都屬於物流、港口、碼頭等周邊區域,如寶安綜合港、大鏟灣集裝箱碼頭、前海物流園、鹽田港東港區、壩光精細化工園等項目。結合深圳增加產業發展空間的主題,這些區域填海後應該都是用於產業發展,未來深圳的競爭力必然進一步增強。深圳甚至有聲音認為填海還不夠進取,深圳政協委員、北京大學城市規劃院副院長陳可石表示,在整個珠三角都在打造灣區經濟時,深圳要做灣區經濟的火車頭,應將前海倍增至30平方公里,否則前海發展將受制約。 

解決了就業問題,接著便是居住問題,這同樣需要足夠的空間。近年深圳樓價高漲,除了貨幣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因素是土地有限,而填海是解決問題最快速、最便捷和最經濟的方法。充足的土地保障了源源不斷的深圳人口有足夠居所,否則深圳的樓價會更高,遏制人口流入,嚴重損害深圳的競爭力。 

深圳嚴格控制排放保護海洋生態 

為了減少填海對環境的影響,深圳總結了許多措施,包括:確保生態優先,按照生態擾動最小、綜合效益最大原則,引導海洋經濟活動;對在生態敏感地區進行的重大涉海項目,實行最嚴格的排放標準,並制定生態恢復措施;對圍填海工程項目盡量採取離岸式、人工島式、棧橋式等鍊式的開發模式。大家都知道填海一定有負面影響,但這是社會發展的正常結果,世界各大城市早已沒有多少純粹的自然環境,如果因為追求自然環境而反對填海,反而因小失大。 

香港缺乏土地用以發展經濟和興建住所的弊端,近年已經充分顯露,現在就看特區政府有沒有魄力面對反對的民意,堅持推動填海。需知民意並非永遠正確,可以參考但並非決定性因素,所有政府都必須以人民的長遠福祉為依歸,對於缺乏遠見的民意,應該理直氣壯地拒絕。正如2004年香港終審法院頒布的判詞給出了評估填海可以進行的三個必要條件:有迫切及凌駕性的公眾需要、沒有其他可行的方法、對海港的損害減少至最少。香港並非不能填海,只是看政府有沒有勇氣去做。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黃元山認為,智庫的社會角色很大,第一是提出長遠想法;第二是提出跨部門想法,因為智庫不必受制於既定觀念運作的官僚框架;第三是作為民間機構推動官商民三個界別合作。

    2018-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