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灝謙:解釋?請找對時機!

2017-06-01
袁灝謙
新城知訊台節目《讀心樂園》主持
 
AAA

CRYA.jpg

上回講到筆者早前在街上留意到一位小男孩在哭,他爸爸如何處理孩子的情緒,今回說說那位媽媽的處理方法。  

先回顧一下,那位8-9歲的男孩一直捉住爸爸的衫尾跟著走,看到媽媽時便立即走向媽媽,而媽媽亦主動用手搭著兒子的肩膊,兒子同時依偎著媽媽。女人和男人真的是不同的動物,女人是感性的,一看到兒子在哭,媽媽就二話不說地跟孩子有身體接觸,而要安撫情緒,身體接觸更勝千言萬語。 

那位媽媽一搭著兒子肩膊,便跟他說:「 我跟你解釋,剛才爺爺嫲嫲其實並不是...」 故事暫且在這裡結束,筆者亦沒有再聽下去了,因為「解釋」二字已令我的耳朵關上,我相信那位男孩都一樣已關上耳朵,或將那「解釋」當作耳邊風。或許媽媽真的很想讓兒子知道大人並不是要責怪他,真的很想用說話安慰兒子,但這「解釋」來得太早了。解釋是要一個適當的時機,否則只會白費心機,因為根本聽不入耳。 

那麼如何製造一個合適時機? 其實那位媽媽第一步已做得很好,就是輕輕搭著肩膊這簡單的身體接觸。曾經有輔導心理學家在節目跟聽眾分享應如何用說話安慰別人,首先就是要讓當事人先講完想講的,因為當情緒低落時,當事人只要有空間去抒發,同時感受到有人在身邊支持,心情就會好一點。所以第二步就是聆聽,先讓孩子表達當下的情緒,細心聆聽他的感受,接納及認同這感受的存在。爸媽們要謹記,感受是主觀的,並沒有對錯之分,一句「不要不開心」其實就代表著要孩子放棄「不開心」,就是不認同他當下的感受了,反而一句「我感受到你很傷心」就可令孩子感受到你明白他。如孩子未能好好表達自己,爸媽們都可想像一下,如果是自己,會有甚麼感受? 當然,平時跟孩子多介紹不同的情緒也是重要的。 

最後,當孩子得到身體及心靈上的滿足和支持,這個時候才在認知方面下手,慢慢用他們明白的方式去解釋爸媽的想法,這樣你的說話就不會變成耳邊風了!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容許我以一位哲人的話作本欄的收結吧:你的孩子,並非因你而來,而是借你而來;孩子是箭,你是弓,由造物主的手,射他到遙遠的目標。

    何紫  2023-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