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洛絲:北大嶼山發展 政府必須避免假大空

2017-06-19
黃洛絲
公營機構工程師
 
AAA

LANTAU1.jpg
政府提出「北發展、南保育」規劃大嶼山。(大公報資料圖片)

香港人終日營營役役,在接近瘋狂的樓價和逼人的生活中尋找自己的立錐之地。近年來,我們市區的交通、醫療乃至於房屋,都已然響起了飽和甚至超負荷的警號。發展局日前公布的「可持續大嶼藍圖」,似乎為這種我們所面對的窘境,提供了一絲新的希望。 

政府以「北發展、南保育」的原則規劃整個大嶼山,提出於東北大嶼山以及臨近島嶼(喜靈洲、交椅洲),建立3個全新智慧型低碳社區,分別為東涌新市鎮擴展、小蠔灣發展和東大嶼都會,估計總共可容納70-100萬人口,以應付未來房屋需求。發展局局長馬紹祥表示,之所以選擇大嶼山,是因為其坐擁「策略性地理位置」。隨着港珠澳大橋、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東涌新市鎮擴展、機場三跑道系統等落成,大嶼山將可打造成香港「第三個核心商業區(DBC)」,促進本港連繫大珠三角地區及粵港澳大灣區。 

乍聽起來,政府之計劃實在讓人憧憬。不過,越是說得天花亂墜,越要謹慎去檢視計劃的實踐細節,避免被套上「假大空」的帽子。筆者看來,政府在落實之前必須要解答三個非常關鍵的問題。 

首要著力改善蝸居現象 

首先,發展大嶼山是為了解決什麼需要?發展大嶼山至少耗時20-30年,換言之,其解決的是至少20年之後的房屋需求。而根據統計處資料顯示,香港未來人口將會呈下降趨勢,由2043年最高峰822萬人口開始逐漸回落至781萬,與此同時其他房屋供應正在不斷增加。因此,部分人認為大嶼山社區既不能解決燃眉之急,長遠而言房屋需求遞減,新社區有機會得物無所用。話雖如此,但我們不能忽視香港人對於居住空間的需求。新社區不一定只是追趕建屋目標,更重要的是質量的提升。香港人長年屈就於蝸居,百幾尺的單位、屏風樓林立,我們對此種光景早已見怪不怪。我們的麻木並不能夠合理化這種壓迫的生活環境。既然政府有意發展更多居住空間,是否應該著手改善我們的居住環境,讓普通市民也能住上一些密度較低、空間較寬敞的單位呢? 

第二,其公私房屋比例的設定又是什麼?政府現在揚言要將大嶼山發展成類似中環的第三個核心商業區,那很難想像在甲級寫字樓旁邊會是普通市民負擔得起的公屋或居屋。到時候,會不會只是多一些「海之戀」「天寰」等讓普通市民望而卻步的樓盤,最終淪為有錢人的後花園。 

需有完善配套交通規劃 

第三,週邊配套是否能跟上?政府雖然規劃興建更多鐵路和公路,但是否能夠滿足70-100萬人口的極速增長仍然存疑。過去,政府對新社區的交通規劃往往尚欠完善,如將軍澳、屯門等只有一條隧道或公路進出,而鐵路系統亦接近飽和。不僅僅繁忙時間十分擁堵,一旦出現任何意外,整個社區接近癱瘓。除了交通,醫院、學校、職業、商場、等等都必須一應俱全。現時整個大嶼山只有一個小規模的北大嶼山醫院,稍微複雜的病症都要離開大嶼山就醫。若然將來區內的學位、職位不足,導致學生、家長都要跨區上課上班,只會帶來更多社區問題。面對這些壓力,政府又準備如何應對? 

北大嶼山發展若能如願上馬,為香港市民提供更多置業發展的機會,自然是好的。但是政府不能空有豪情壯志,必須落到實處,仔細規劃,才能真正為市民服務。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港珠澳大橋既迎來新增客源,但同時亦會為區內交通帶來更大負荷,對區內居民和機場使用者帶來不便。北大嶼山發展計劃本身理應與機場新跑道計劃與港珠澳大橋同步進行,以容納新增的旅客數量,可是北大嶼山發展計劃仍留於構思階段,令北大嶼無法達到旅客分流效果。

    Harry  2018-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