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桐山:教育不能解港青絕望感癥結

2017-07-12
吳桐山
學研社研究員、時事評論員
 
AAA

high1.jpg
有應屆文憑試考生得知成績後表現興奮。(大公報)

文憑試放榜,今年入大學的競爭壓力不算激烈,20,801名考生競爭近1.3萬個資助大學學位。加上特區政府宣佈資助合資格學生入讀自資院校,青年學子的出路可謂不少。國家主席習近平來港期間多次提及要幫助青少年,如何讓年輕人有希望、有出路成為一時熱話。坊間輿論多從增加教育資源、改革教育培訓體系方面找答案。不過筆者認為這並非問題癥結。 

這個不是香港獨有的問題,在世界範圍內,高學歷乏出路都是一種普遍現象,香港擁有專上學歷的青年數量上大大增加,但20年來據說畢業生入職薪酬只是提升了10%,遠遠跑輸通脹。難道我們再投入多點資源,開設更多大學學位,就可以讓青年有廣闊的出路?兩者根本毫無關係。香港年輕人上流機會少,筆者看來只有兩個原因:一是無法做大蛋糕,二是無法更新換代。 

前者是必然的。因為香港已是成熟的經濟體,去年的人均GDP達43700美元,人口增長率只有0.6%,蛋糕本身已經無法快速擴大,因此現在青年人的上流機會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無法相提並論。 

但第二個原因,才是香港最值得反思的,那就是我們在更新換代方面的龜速。胡潤研究院日前發佈《2017胡潤全球少壯派白手起家富豪榜》,統計了全球40歲及以下且白手起家的10億美元富豪,他們來自8個國家,平均年齡36歲。其中中國有18位白手起家的少壯派上榜,比去年多5位,就上榜人數而言,僅次於美國(20人)。至於香港,我們在富豪榜方面仍然有不少排名靠前的,但都是數十年不變的老面孔,在少壯派富豪榜上,香港是交白卷。 

對比香港青年人的絕望感和無助感,內地的青年近年明顯較為有希望,因為在一線城市有大量的科創企業,這些企業幾乎清一色以年輕人為主體。從富豪榜的成員來看,內地新冒起的富豪都是來自科技和互聯網行業。答案已經寫在墻上,青年人要上位,靠的是更新換代,而不是教育。教育充其量只是手段,但不是決定成敗的要素。 

青年人的優勢在於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中老年人的優勢在於經驗和資源。沒有新技術、新行業,青年人與中老年人走在一條路上,在累積資源上存在巨大分野,幾乎不可能「超車」。觀乎香港這些年,經濟基礎仍然是房地產、金融等傳統行業;反觀內地,現在已經預測單單共用經濟,幾年內就可以佔GDP的10%以上。香港青年的絕望感來源於此。 

那就衍生出下一個問題,為何香港在發展新技術、新行業上如此不利?這又有兩個原因:一是新行業集中依託互聯網,要做大必須有大平臺。胡潤百富董事長表示:「中國年輕一代的創新力是世界級的,而且有中國這個大國平台。全球8成的年輕成功企業家都來自中國和美國,這太驚人了。」反思為何「8成成功企業家」來自中美?答案就在於大平台。香港由於種種原因,不積極融入中國內地這個大平台,是不可能有出路。哪怕有這方面人才也無用武之地,例如大疆、順豐都起源於香港,但必然離棄香港。二是政府和社會保守、守舊的作風,習慣性排斥新技術,哪怕是特區政府邀請來的UBER,都因為種種過時的法例而抗拒。香港人沒有認識到,要發展創新科技,就需要有「技術至上」的精神。 

回過頭來說,筆者不是否定特區政府加大教育資源的做法,這絕對是德政。筆者只是表達,如果以此作為解決年輕人出路的藥方,純粹是捨本逐末、文不對題。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