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和:壹周刊銷售部門連年失誤 賣盤屬無奈決定

2017-07-25
梁和
美資金融公司資訊科技總監
 
AAA

maga1.jpg
(大公報資料圖片)

壹周刊賣盤,有些評論簡單歸納為周刊無得做,或者說免費新聞資訊無得做,卻忽視了公司本身的問題。 

現時不論讀者認不認同,即時新聞資訊已去到氾濫的地步。從過去雅虎新聞開始,到蘋果日報網站,明報網站也由要訂閱變成大部份資訊,到後期社交網絡興起更加令一眾媒體將資訊免費發放搶佔市佔率。大大小小的網媒已達二十多家,士多啤梨蘋果橙,甚麼立場各取所需,看你受眾有多大,計算投資金額而已。變相讀者不需要付費,都有大量的資訊可以觀看。 

市民仍慣用App看新聞

有人說Facebook 出現之後,新聞應用程式無得做。牛津大學路透社新聞研究所(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最近進行覆蓋36個國家或地方的研究,其中包括香港、台灣和新加坡等東亞地區,調查主要針對新聞閱讀模式。 

香港的被訪者中,接近一半被訪者通過直接打開一個新聞網站或應用程式(APP)來看新聞,亦有一半被訪者會在使用社交媒體時看到新聞內容。 

當要選擇其中一種方式作為自己接觸新聞的主要方法時,最多香港被訪者回答以直接打開網站或應用程式來看新聞,比例約三成;其次仍是在使用社交媒體時看到新聞內容,比例約兩成。 

即是說應用程式仍是香港市民接收資訊的主要途徑(起碼到去年為止都是)。但反觀壹傳媒連同網媒的虧蝕都擴大,問題在哪? 

虧蝕原因有很多,政治打壓、經濟大氣候等。但按壹傳媒集團的往昔,越壓越多人睇,過去五年的政治氣候,不是正好為「壹」這個被標籤為反對派的傳媒提供土壤。 

管理層只看點擊率忽視內容

核心問題應該是出自壹週刊管理層和銷售團隊,蘋果和壹周刊本身的定位與內容不湯不水。既想維持周刊的銷量又想搶網上點擊,但人手不增加下,記者要變成鐵甲萬能俠,又要即時,又要挖爆料,又要攝影,又要拍片。周刊爆的猛料網上看到一半或三分一,這個遠古年代的經營方法令到市民對壹周刊的應用程式零興趣。 

管理層位位五十歲以上不懂搞,又發號施令,行內早有流傳不少壹周管理層要把部份無笑點的短片,無聊當有趣,甚至舊聞當新聞的笑話。管理層只是奉點擊為王,而不懂年輕人的興趣,失敗是理想當然。 

而管理層把資源投放於網絡,實體雜誌的本業就如自生自滅。不少同業講過,管理管理層只看點擊,社會公義新聞?「無人睇架!唔好蹝時間!」,「最緊要條片好睇,寫成點唔緊要架」,最後又搞死自己的本業。有心的記者早就離開壹集團,或者所謂「hea做」。當然管理層又以這班人「適應不到新時代」來自我安慰。 

行內都知,從來做雜誌都是需要較專心、專業的理念。壹傳媒的管理層以為蘋果日報的成功,壹週刊的應用程式就一定得。先別說定位重複的問題,更忽略雜誌的定位與主次之分。雜誌「內容」是主,「網」是副,壹週刊反轉來做,倒想問一下管理層為何不需問責?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