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劍諸:比流感病毒傳播更快的媒體

2017-08-09
李劍諸
資深傳媒人
 
AAA

cd123.jpg 

 

剛上班,同事們都說收到不少通過微信、fb等社交媒體發來的問候,說沒事吧,香港流感比沙士死的人還多啊,不行就請個假到外地躲一躲吧。

憂心的親朋,近的來自深圳、北京、上海、台北,遠的有美國和歐洲。互聯網真的讓人類變得“天涯若比鄰”, 社交媒體更是超光速,比任何病毒傳播得更快。聽關心者的語氣,香港簡直就是一個堪比剛果伊波拉和西班牙黑死病的疫區。但搞笑和諷刺的是,我們身處香港竟然沒有感覺, 非有“視死如歸”的勇氣,而是事態遠遠沒那麼嚴重。

那麼問題出在哪呢?出在越來越喜歡煽情的報導 (Sensational Journalism)。官方的確公布,逾三百人在過去三個月因流感死亡,絕對死亡人数超过SARS时期。但如果留意另一個細節,你就可能啞然失笑:死者平均年齡八十一歲 ,在酷熱高溫下。
 
而且,香港衛生署強調,媒體刻意比較“香港流感死亡人數 超过SARS”的報導“不專業“,因為流感與嚴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SARS)不論在病原、臨床病徵、嚴重程度、傳播力、治理和預防方法等,都有很大的不可比性。
 
記得美國總統特朗普上任第一週,以”假新聞“(Fake news)反擊所有指控他的主流媒體,並希望為公眾提供Alternative truth,也就是他認為“符合真相的版本“。同理,最早報導”香港流感死人超過沙士“的央廣網,數字是對的,但事實不等於真相。
 
另一則同樣在香港和大陸鬧得街談巷議的新聞,是菲律賓傳媒報道中國計劃開放北京、上海、廈門等5大城市聘請菲傭 ,開出的月薪高達一萬五千人民幣,比香港高出兩倍半。環球網一馬當先轉載,兩岸三地眾多主流媒體盲目跟進爆炒。但事實上,中國沒有任何官方機構認可、授權”進口菲傭“。縱算有,也僅僅是設想。
 
在西方,媒體通常被形容為“嗜血的怪獸“,每天要吞吐大量的新聞素材果腹。新聞從業員都知道行內的金科玉律:”壞消息就是好消息“,”沒有消息就是壞消息“。如果上班沒有東西炒作,記者和編輯坐不住;如果天天都天下太平,輪到媒體老闆坐不住了,因為編輯部的男男女女等著發工資呢。
 
新聞來了,虎視眈眈的媒體一哄而上是不夠的,還要知道怎麼搶。用時髦的話說,要”爭奪眼球“。於是乎,獵食者都信奉”羶色腥“(Sensationalism)。這是市場經濟生態下媒體求生存的本能。這現象不是現代病,早在十九世紀中葉,紐約的普利策還在堅持做嚴肅新聞,三藩市的赫斯特已經嗅到Yellow Journalism讓不求甚解的市民更開胃。
 
所以很多人指責新聞界的墮落和沒有操守。但事實上有什麼樣的讀者就會有什麼樣的媒體。如果讀者多一些獨立的思考和判斷,對忽悠煽情捏造說不,媒體就循規蹈矩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