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展霆:震後“微救災”帶來的感動

2017-08-16
 
AAA

 timg_副本.jpg

九寨溝受災民眾已轉移到安全地點,得到妥善安置。(中新社圖片)

“你坐上我的車,也算一種緣分,你要去哪裡儘管說,如果去災區的路通不了,我再把錢退給你。”

上周在四川九寨黃龍機場乘搭計程車,司機劉師傅得知我是記者,想要前往地震災區彰紮鎮採訪,立刻作出上述保證。

原本不惜砸重金請人把我載入災區的我,當下有些意外。一路閒聊得知,劉師傅平日都到機場載客到九寨溝景區玩,上週二發生七級地震後,大批遊客撤離,他也一夕之間失去客源,兩天來只載到零星幾個災區工作人員和記者。

儘管生計受影響,劉師傅碰到我這個交通費想必可以向公司報銷的外國記者,並沒有“獅子開大口”,80多公里路程開價200元(人民幣,下同,約40新元),而正如他所料,通往災區的路確實封了,我們折返後,他提出少收我100元車費,途中聽我說餓了,還載我到他家,一起和他家人共進簡單晚餐。

劉師傅在返程路上的一句話讓我既意外又動容:“你們記者也辛苦了,收了你的錢卻沒載你到要去的地方,掙你這筆錢,我也不好受。”

我兩秒後才反應過來,回話說:“沒事的,封路也不是你的錯。”

堅持不發“地震財”的還包括當地多個住宿業者。震後的九寨溝,從最靠近的縣城,到數百公里外的區縣, 多處可見酒店和民宿外掛著布條,告知地震善後期間免費開放給災民和救災人員入住。就連我這個沒有直接參與救災的記者,最後一晚也免費住進了一間小民宿,心中有些難為情,卻滿懷感動。

當時走入民宿時,老闆根本不問我的身份,接待時直接開口說:“我們地震期間都不收費”,便把鑰匙交到我手中。我表明記者身份,和他聊起免費開放的原因,他也解釋得平平淡淡:“反正這是我們自己的農村房,不必付租金,只是想獻一分愛心”。但事實是,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在旅遊業受重創的九寨溝,這名民宿老闆的主要收入來源已被切斷,往後生計都可能成問題。

對於一個未經歷天災,突然來到災區採訪的新加坡記者,這一切讓我詫異又動容。實際上,從重慶出發到九寨溝前,我還匆匆忙忙從銀行提出了一筆錢,當時心想,災區社會秩序或許不好,又是一貫重視商業利益的旅遊景點,震後到那裡說不定會被敲詐,還是帶多點錢比較好。但待我回到重慶時,包裡鈔票還剩厚厚一疊,開銷遠低於估計。

我想我那幾天見證到的,是當地社群一股近乎發自本能的救災精神。說是“微救災”,是因為他們做的不是從廢墟中救出生還者等轟轟烈烈的事,卻能通過各種自然而然、自動自發、平平淡淡的小善舉,在這段艱難時期盡可能支援救災,為社會氛圍增添一點積極能量,減少一些絕望與戾氣。

這些司機、酒店業者、餐飲業者等,並沒有拯救人命的使命,也都置身於重災區外的安全地帶,在這樣的情況下,願意主動為救災工作提供些什麼,哪怕是多微小的付出,也都折射出了民間的品德修養與成熟度。

或許有人覺得,地震後救助同鄉災民本是應該,但我相信,這些民間善舉並非理所當然。實際上,從2008年汶川地震,2013年蘆山地震,時隔四年再遇上九寨溝地震,經歷一場又一場磨難,廣大群眾想必培養出了更沉著堅韌應對的胸懷,這一點令人心痛,卻也讓人尤其欽佩。

災區救援工作已基本告一段落,民間的溫暖和智慧卻能陪伴九寨溝走得更遠。送我離開九寨溝前,民宿老闆告訴我,現在沒遊客了,他就花更多時間耕種,遊客總有一天會回來,語氣中沒有埋怨;我相信,他這份善良而堅毅的信念,不僅在救災期間幫助到了其他災民,在接下來九寨溝旅遊業回暖的漫漫長路上,對他自己無疑也將是一股巨大的加持。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原載於聯合早報  獲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