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預期死得更快更徹底的紙媒

2017-08-25
李劍諸
資深傳媒人
 
AAA

1311503091.jpg

最近乘搭澳航從香港飛了一趟澳大利亞,平生第一次體驗“無報紙機艙“,來回程都沒有。在此之前,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英國金融時報是國際航線“例牌的空中讀物”。可見讀報的乘客銳減,航空公司不必花錢訂報紙取悅客人了。反而是報紙要上飛機,報社隨時要向航班繳納”行李費“。

香港市井生活最傳統的一幕,就是在粵式酒樓泡一壺茶,叫幾件點心,然後就是悠哉悠哉翻閱當日的報紙了。但前幾天去了一次坐落在中環的百年老字號蓮香樓,突然意識到周圍的茶客都在埋頭看手機,以前以為地鐵才冷待報紙。
 
討論報紙是否消亡,早已經是很Out的話題。本文想說的是,報紙比大多數人想像的死得更快,死得更徹底。
 
前不久看到香港報業公會主席甘煥騰撰文,說公信力、權威性是傳統媒體優勢,理由是“報章白紙黑字印刷”,“印出來的文章跟網文有很大區別”,所以報紙”還是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如果說網媒容易成為假新聞的溫床,並助長假新聞的氾濫成災,筆者承認是事實,但這個問題在技術上就很好解決。大陸的澎湃新聞App用戶,可以針對每一條新聞提出疑問並獲得其它用戶的解答。這種新聞跟踪辨識真偽的功能設計,顛覆了傳統媒體的單向生產方式,不但有利“打假”,還有助互動。當被質疑或查詢的新聞有新進展,智能系統就會通過標籤關鍵詞自動更新並推送到手機用戶。
 
如果認為新媒體的公信力一定不如紙媒,那也未必。新媒體的入場門檻很低,難免魚龍混雜,泥沙俱下。但長遠來說,網媒同樣會經歷報業曾經走過的汰弱留強。“最具公信力新媒體排行榜“也會形成。香港政府認可並對新媒體發出採訪邀請,只是時間問題。
 
甘煥騰先生說”紙媒真死,香港整個社會都要付出沉重代價“。 筆者似乎看不到這一點。相反,認為紙媒不死只是老一代報人的一廂情願。紙媒的管理者應該以開放的心態擁抱新技術,才能避免被淘汰的結局。
 
不論是往日的讀報還是今天的“掃網”、“刷屏”,都是媒體行生態進化的一環。報紙之死還影響這個行業的”食物鏈“。香港幾乎找不到以菲林底片為主業的公司,報紙早已數碼而非鉛字排版,印刷廠也要減產甚至關門。香港每家報社都有發行部,現在成了可有可無的雞肋。如果不把主業轉型為訂戶APP下載、fb page推廣或社交媒體的回帖等客服,發行部也可以退出歷史舞台了。還有,香港街頭巷尾隨處可見的報擋可能消失的很快。食環署從2000年開始就沒有續簽固定報攤。由2010年開始,所有的報販牌照,也不再有繼承或轉讓安排。
 
報紙之死,與資訊傳播技術的手段有關,與大都市的生活節奏也有關。縱橫香港報壇四十載的前《蘋果日報》總編輯鄭明仁宣稱 “地鐵殺死了晚報”。他說七十年代紅勘海底隧道通車前,往來港九的市民乘搭渡海小輪,了解當天新聞,剛好是“一程船的時間”。1979年港鐵開通,傳統的時空概念被顛覆,晚報也就壽終正寢了。筆者曾經供職的《新晚報》,是香港報業史上最後一份晚報,在1997年回歸的歡呼和唏噓聲中完成歷史使命。
 
有學者援引《華盛頓郵報》作為紙媒起死回生的例子,筆者不敢苟同。三年前收購格雷厄姆家族經營了一百多年的報紙,互聯網大鱷貝佐斯坦言,“我不懂如何跟報紙有關的東西,但我懂互聯網“。這跟報紙”沒有一毛錢關係“的馬雲,收購香港百年老報《南華早報》有異曲同工之妙。貝佐斯不只把《華郵》視為媒體,更把它看作是科技公司,高度重視網絡數據流量和受眾的互動。《哥倫比亞新聞評論》(CJR)認為,《華郵》700名記者每天生產的網上文章,是擁有1300名記者的《紐約時報》的一倍,但真正能排版印刷到 報紙的文章,只有一小部分。換言之,在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看來,《華郵》是網絡優先、用戶感受優先的商業機構,報紙更像是裝點門面的副產品。這與傳統媒體把紙版當主產品,把網站和手機客戶端當副產品有本質性的區別。
 
《紐約時報》一直是美國報業老大,但它的一份內部報告顯示,其作為讀者首選新聞源的龍頭地位,多年前已經被“地球上第一份互聯網報紙”《郝芬頓郵報》和新聞聚合推薦平台BuzzFeed取代。在中國,曾經是北京發行量最大、經濟效益最好的報紙《京華時報》今年初也宣布停刊。
 
徹底告別報紙,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向死而生”的勇氣。在媒體生態進化過程過程中,沒有什麼大牌是“Too big to fail”,包括曾經叱吒風雲但變得可有可無的紙版美國《時代週刊》和已被歷史塵封的《新聞周刊》。今年一百一十五歲的《大公報》在香港能賣多少份?還不如向上世紀曾經威震八方的《中央日報》學習,出網絡版就行了。
 
迄今為止,脫胎換骨轉型為新媒體的最經典案例,是上海的《東方早報》。今年初,在北京《京華時報》倒閉的同一天,上海《東方早報》也宣布停刊,但卻如凤鳳凰涅槃,浴火重生,徹底變身為實驗多年的新媒體項目澎湃新聞,目前其新聞客戶端下載量約7000萬,傳播力、影響力、內容原創能力,已經完全覆蓋和超越前身。值得一提的是,它的域名就叫“紙”(http://www.thepaper.cn),似乎要牢記紙媒觸網復活的前世今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