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然:港處於「第三次身份構建」 需助青年覓存在感

2017-09-05
 
AAA

HOEY1A.jpg

回歸20年,香港經歷風風雨雨,在政治、經濟、中港融合種種因素下,部分港人對身份認同產生疑惑,有人懷念殖民年代,甚至有人衍生「港獨」念頭。團結香港基金副總幹事、基本法推廣督導委員會委員李浩然接受《思考香港》專訪,指出香港正處於「第三次身份構建」關鍵階段,如何幫助年青人在國家發展過程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和存在感,培育健康國家認識,是十分重要。

何謂「第三次身份構建」?李浩然解釋,香港在上世紀先後出現兩次身份構建過程。第一次發生在七十年代,此前香港只是一個難民社會,內地人來港藉此為跳板前往外國,但由於當時管治有進步,例如政府成立廉政公署打擊貪污,亦設立更多公共設施服務,例如公屋、公共洗手間,漸漸令一批在港出生的人產生「願意以香港為家」的概念。

至於第二次就是在八十年代,香港開始進入回歸前過度期,成功凝聚市民共識,作好回歸心理準備,而當時的電影文化、高效管治等,亦成為港人賴以自豪的價值觀。

不過,中國經濟過去十多年進入爆發期,對港人的心理衝擊更大。李浩然指香港回歸20年來,內地發展速度太快,加上全球化帶來貧富差距、資產價格上升,而港人未及時轉型跟上,過往賴以自豪的優勢「一下子崩潰」。於是不同人的心態上慢慢出現分野,「有些好積極融入國家,有些強調意識上或價值觀上的自豪感,有些甚至引伸至港獨思潮。」但李強調,「這不可說是一個問題,而是很正常的(身份構建)過程。」

在第三次身份構建過程中,李浩然認為除了需要改善民生,同樣重要的是,要讓香港對內地有更多接觸了解,但這並非單純灌輸今日國家的成功和成就。

「我們值得問一個問題,為何在國家較困難的時候,無論是天災、或過去較貧困時期,其實香港市民與內地,更加有血濃於水、更深厚的心情?所以這種感情或了解,並不是單純看國家發展程度,而是要做更多民心工作……無論是(國家的)好與不好,發達與欠發達的地區,我們都要全面了解,這樣才更能培養出民心的關係。」

他又認為,可考慮提升香港人的「國民待遇」,例如在內地准許使用香港身份證購買火車票,「這些做法看似微不足道,但慢慢會成為國民身份很重要的基礎。」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