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海澄:寧花錢堆填區 何不資助再造業

2017-09-13
余海澄
公營機構公共事務顧問
 
AAA

recycle1.jpg
近日,內地停止廢紙入口,大量廢紙滯留香港。(大公報)

根據環保署最新數據,2015年香港人均棄置廢物量為每日1.39公斤,創近十年新高。回收再造,轉廢為能,本是解決垃圾圍城的最佳方法,可惜香港尚未在發展回收再造業中覓得出路。近日,內地停止廢紙入口,大量廢紙滯留香港,使香港的廢紙回收商怨聲載道。雖然政府嘗試為廢紙提供容身之所,卻不得要領,回收商更揚言將停止接收廢紙。屆時不但影響行業人士的飯碗,更會浪費寶貴的資源,加重堆填區負擔。政府在解決燃眉之急時,更應深思整個回收再造業政策,用新思維突破過往的官僚框架。 

不應將「再造」假手於人 

撇開老人福利問題,街頭上確實有很多不分晝夜,辛勞工作的「回收業工人」。雖然他們收入微薄,但總算在自力更生的同時,協助香港處理廢物的問題。只要有經驗誘因,香港的回收量絕對不會低。可是,問題在於回收後,缺乏本地處理。香港生產力促進局於2014年出版關於廢物回收的報告顯示,香港廢紙回收量達一百萬噸,但是約有98.9%是出口內地。數字反映香港的廢紙回收業與再造業長期割裂,處於「有回收,無再造」的極度不健康情況。今次內地禁止入口廢紙正正引爆這個埋藏已久的「廢紙炸彈」。 當廢紙再造不能假手於人的情況下,香港政府是時候改變思維,全面支援回收再造業。 

放棄市場不干預原則 

「小政府,大市場」一直是香港賴以成功的基石,卻不是解決所有問題的靈丹妙藥。在垃圾問題上,政府對處理垃圾、回收及再造三者上不同的態度,乃現時問題的主因。雖然固體廢物徵費即將實施,但政府仍是處理垃圾的負責人,以公帑將各家各戶的垃圾運送至堆填區,並負責興建及管理堆填區。可是,對於回收及再造業,政府則視為市場問題,讓市場自行解決供求,最多也只成立回收基金,協助業界可持續發展。翻查資料,回收基金於二○一五年十月正式啟動,總額十億元。至本年一月,基金已批出共55項申請,涉及的資助金額約為6,500萬元,基金使用率不足一成。回收業有回收基金的幫助,那麼再造業卻孤立無援。 

當年上經濟課時老師說過,奉行不干預原則非代表政府不會介入市場。當有些問題市場無法解決時,政府理應插手。舉倒說,污水是無利可圖的東西,但我們卻不可對污水問題視而不見,於是就依靠政府出手干預,設置污水處理廠解決問題。同樣地,現在因種種問題如高地價、運輸成本及勞工成本高昂等,導致沒有人願意從事再造行業。那麼,政府就要想方設法解決問題,要麼政府經營再造廢紙,或為廢紙再造業提供大量補貼,吸引投資者。 

否則,為廢紙提供短暫的容身之所,只是「治標不治本」,無助解決問題的根源。我們在大量花費於堆填區的同時,也應大力資助再造業。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