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德財:P2P也不懂,震驚七百萬港人的Google報告

2017-09-18
華德財
會計從業員
 
AAA

paya.jpg

近日Google發表的報告可說是「震驚七百萬香港人」。 Google調查發現超過八成香港人認為自己是「科技達人」,這並不讓人意外,香港人上至長者,下至小學生,大部份都能熟練使用智能電話,自然對自己的科技能力有一定自信。但讓人諷刺的是,根據評估真正稱得上是「科技達人」的香港人竟只有4%,這主要歸咎於港人對最新的智能技術認識及使用均嚴重不足,包括電子錢包﹑智能電話的保安技術等。電子理財方面的使用抗拒和知識貧乏相當嚴重,有人連「P2P」(pay to play)是甚麼也不知,誤以為是點對點下載。受訪者中只有三份一人有用P2P轉賬,只有53%的電話用家有使用銀行提供的應用程式理財,集中於慣常使用數碼產品的年輕人。 

港電子貨幣不思進取

香港人不抗拒新科技,卻擔心保安問題,以致電子理財在香港不流行,早已有媒體及業界人士批評,但調查結果仍然讓人感到意外。香港的八達通曾經是領先世界的電子貨幣,當年吸引不少中外傳媒及機構來港取經,發展出例如台灣的悠遊卡﹑韓國的T-Money。可惜香港的電子貨幣發展如同經濟發展一樣,日漸變得故步自封,只知「食老本」,不再研發前進,目前已經被許多鄰近地區超越。在內地大城市,大部份的商舖都可以透過手機以各種不同的理財手機用程式付款,例如支付寶就發展蓬勃,購物方便快捷,免卻找贖的麻煩。於內地不但可以用手機直接付款給商户,更可以「手機對手機」作轉帳,方便朋友間食飯或購物時「夾錢」。可惜香港的購物仍然依賴實體貨幣,即使使用八達通購物的都是青少年人為主,其他支付方法更是泛人問津。 

八達通設計簡單方便,既是優點也是缺點。他的簡單以致一般上了年紀的人士也能輕易上手,但也帶來功能的發展及擴張限制,以致與內地盛行的支付寶相比顯得落後,本地新興的其他支付方式,例如匯豐的PayMe,香港電訊的Tap & Go拍住賞,都能夠透過智能手機作網上P2P轉帳,並較八達通作更多細微的操作。香港人不願意使用電子貨幣,也為店戶及消費者於實體貨幣找贖上浪費了不少時間,相當不合成本效益。這情況於食肆更為嚴重,在一些顧客多的食肆,在收銀機前要排長龍付款是常有的事,一大群朋友吃飯時,亦不時需要為計算大家攤分的金錢﹑找贖而大費周章。

以為電子支付易有保安漏洞已是落後思維

相反,使用P2P付款有許多優點,除了外出食飯和夾錢,使用P2P由於可以直接用手機轉帳予對方,即時過數,就毋須再到櫃員機排隊過數,相當節省時間。平日坐巴士﹑的士亦可以用手機付款,用途廣泛,不用再擔心沒有散紙而與公共交通工具的司機發生磨擦。 

不少市民誤以為本地理財及電子支付易有保安漏洞,發展未成熟,實則是固步自封,沒留意電子支付發展的一日千里。其實這些電子支付方式都已有相當高的保安技術,只是港人缺乏認識,政府又缺乏宣傳和推動,以致不少商店都不希望引入,認為太少人使用,不符合成本效益,於是更多港人就以為技術未發展成熟,造成惡性循環。現時商戶支付功能的主流是「Tap & Go 拍住賞」,只需手機有NFC,加上舖頭的非接觸式讀卡器就可使用,筆者和身邊不少的朋友也已開始使用。 

香港要成為智能城市,這些支付方式的應用程式能否流行,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指標。本地除了依靠匯豐﹑新地這些大機構致力推動外,政府亦應要從政策上出手協助。在儲值支付工具牌照出現之前,八達通當初也是以《銀行業條例》下接受存款公司的形式營運,當中審批嚴謹,以致長期沒有其他競爭者出現。去年政府推出了儲值支付工具牌照可供有意參與的競爭者申請,支付系統本應有更多的競爭和發展。無奈卻有一些有心的機構「吃閉門羹」。新地的商場一向走在最前,致力引入各種最新智能技術改善顧客體驗。但去年由新地商場推出,配合手機應用程式的現金禮券系統,就因未能取得儲值支付工具牌照,無奈宣布退出市場,這值得政府反思審批的準則。其實全世界各種支付系統,都要經歷一段過渡階段,即使Apple Pay和Android Pay,也是近年因手機遊戲日益流行才開始為人熟悉,政府的審批準則亦要與時並進。各種電子貨幣技術早已成熟,問題是香港的規管機構,以至許多市民,還未能跟上時代的步伐。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