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宜:善用共享經濟和創新突破房屋難題

2017-09-22
張景宜
媒體工作者
 
AAA

light1.jpg

共享經濟其中一個好處是是激活閒置財產,發揮當中巨大的經濟潛力。為人熟悉的平台如Uber、Airbnb,就是透過出租閒置的房間和車子來賺錢。但奈何這些程式和公司未能在香港落地,立法化遙遙無期。不過不能忽視的是,香港有不少社會企業,透過共享經濟和創新科技來解決社會問題和出一分力。筆者希望介紹一些優質社企,看看他們如何從嶄新角度解決社會問題。 

一邊廂,房屋問題為人垢病,樓價屢創新高,但政府卻一直不肯改變政策,以致二手樓市場失衡,脫離一般家庭收入,上車之路一直遙遙無期。有人無屋住問題一直困擾着香港政府,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參選時提出的政綱,重點之一就是要解決房屋問題。截至2016年12月底,一般申請家庭的平均輪候時間進一步延長至接近五年,有二十萬人因為無法負擔私人住宅租金,又未獲政府分發公屋單位,被逼住在租金較便宜但環境較惡劣的劏房。另一邊廂卻「有屋無人住」,香港有大量因各種原因未被租有的房屋被閒置。媒體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的數據推算空置單位數目分別為十三萬個,空置率大約11.6%。 

低收入家庭的新希望 

面對這個難題,政府應考慮可推出土地閒置稅外,香港有一間社會企業「要有光(社會地產)有限公司」(「要有光」)開發了一個新的經營模式,以創效投資者投放的資源為主導,善用閒置房屋去創造社會效益。 

「要有光」在2013年首次推出光房計劃,幫助業主善用閒置物業、向市場上承包未有出租的單位。經翻新後,以可負擔租金出租予有需要的家庭,致力透過配對社會上閒置及有需要的房屋資源,提供社會非法板間房以外的房屋選擇,填補公私營房屋的不足,將房屋和扶貧工作連結。它的核心營運模式是透過社工轉介有需要的家庭,經面試後,了解他們有什麼需要,並於不同網絡配對不同的家庭,從中鼓勵他們組成互助小組,為光屋及附近的社區提供服務(如為附近貧困家庭兒童提供補習服務),從而創造額外的社會價值。 

達致業主、租客、社會三嬴局面 

「要有光」的商業模式成功令業主和租客達至雙贏,展示如何有創意地運用潛在的社區資源,將服務需求及現有社區資源配對,並結合了全球流行的共享經濟,達到社會創新、解決社會問題。《香港社會企業研究報告》亦稱讚:「個案研究中的社企(意指要有光)展現了它們發掘和運用閒置 社區資源,創造社會價值的比較優勢。 」「要有光」除了為持分者得益,更重要的是為社會來正面影響,為一些弱勢社群重建希望,步向光明。正如它的行政總裁所講:「其實甚麼人才『要有光』?正是沒有光的人啊。」單是這個理念已值得社會大眾支持。 

香港的房屋問題的確讓許多人失望、恐懼,勞勞碌碌數十載,卻無安身居所,甚至令許多香港人質疑香港政府的管治能力。但除了自怨自艾及批評政府外,「要有光」提供了一個新角度去解決這個問題,受益群眾或許為數不多,但點點光最終將會聚集成巨大光芒。 

之後我們會介紹在2015年香港社會企業挑戰賽獲獎的「妳想煮意」。它們透過聘請婦女製造餸盒,釋放在家婦女的勞動力,同時讓繁忙的上班族能夠吃到新鮮食材及與家人共進晚餐。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