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仲達:有圖未必有真相

2017-09-28
劉仲達
資深媒體人
 
AAA

新聞攝影有一種概念,稱作「決定性的瞬間」,即攝影師能在瞬間按下快門,將事件定格。最經典的莫過於拍攝於1972年的《戰火中的女孩》,照片中一名9歲的越南女孩被汽油彈炸傷,裸體驚恐地奔逃。 

然而,新聞攝影定格的選取,卻受多種因素影響,未必「有圖有真相」,有時候甚至切斷事件的前因後果,令讀者留下片面甚至偏頗的印象。最近,網上就有一張照片引發了極大的爭議。 

第八屆世界儒學大會開幕式9月20日在山東曲阜舉行,孔子第79代嫡長孫孔垂長應邀參加。42歲的孔垂長來自台灣,開幕式結束後,中共山東省委書記劉家義走過來與他握手並攀談。網上出現了這麼一張照片——孔垂長深度鞠躬,劉家義昂首挺立。 

「一張照片詮釋了權力的傲慢和沒教養!」照片迅速流傳,並配加了「劉家義接見孔垂長」的文字,在網上炸開了鍋,除了劉家義,孔聖人的嫡裔也被嘲諷一番。 

但孔垂長這個動作,只是表示恭敬,有問題嗎?至於劉書記是否傲慢,也許只是瞬間動作沒有對等,不宜過度闡釋。「至聖孔子基金會」後來發表聲明解釋:「孔先生與年長的人握手時習慣彎腰致意,但如果將一個幾分鐘的互動過程中只截取某一瞬間的畫面容易產生歧義,並且照片配加『接見』一詞與實際情況不符。」 

部分媒體將照片大造文章 

「新聞瞬間」有時候只是構圖有趣,不一定代表什麼。過去幾年每逢兩會期間,外媒總會在大會堂拍到領導人「緊盯」美女服務員的照片。其實在主席台就座一兩個小時沉悶無比,低頭看文件,有服務員倒茶抬頭一望,是正常不過的事情,最多也就一則花絮。 

hand1.jpg

但是有些媒體喜歡將「新聞瞬間」為我所用。比如,今年8月東亞高峰會外長會議在馬尼拉舉行,日本新任外相河野太郎表態支持美軍在南海行動,引發中國外長王毅不滿,在雙邊會談時雙方唇槍舌劍。北京《環球時報》在翌日頭版刊登河野向王毅鞠躬握手的照片,大吃河野豆腐。日本人深度鞠躬只是禮貌,根本不代表什麼,《環時》也並非太天真,但此報專門販賣商業民族主義,這種照片怎會放過? 

媒體人本身的好惡,往往又影響「新聞瞬間」的定格。由香港攝影記者協會主辦的《前線‧焦點 2016》周年新聞攝影比賽,某家媒體的攝影記者拍到時任特首梁振英笑容滿臉,彎身與原廣東省常務副省長湯炳權握手的一張照片,獲得特寫組冠軍。雖然攝影協會沒有公佈這張照片獲獎的理由,但大家心照不宣,就是藉此凸顯梁振英向「北大人」卑躬屈膝。 

香港很多人不喜歡「深紅」的梁振英,這是事實。但公平地說,電視鏡頭所見,他即使面對習近平、李克強,表現也不亢不卑,頗有分寸,不像前任一見到中央領導人就掏出本子狂記。而湯炳權只是一位退休多年的副部級官員,梁根本用不著巴結。 

讓我們回到現場:當時梁振英在主席台坐著,湯炳權走過他面前,梁邊站起來邊握手,攝影記者在連環快拍中,「捕捉」到彎腰一刻。如此的「新聞瞬間」雖非造假,但實乃斷章取義。 

據稱香港攝影記者協會所有得獎新聞照片,均由香港專業的攝影記者拍攝及經評判精挑細選,「務求向社會大眾展示具歷史意義,又兼具新聞和藝術價值的攝影作品。」這張照片確實迎合了香港社會的「厭梁」情緒,但如果讓情緒主導一切,就會影響專業判斷,甚至獎項的權威性。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友人劉仲達早前在本網撰文,慨嘆新聞攝影未必「有圖有真相」。事實的確是如此。近年由於手機攝影日益普及,許多政治人物或明星出席公開活動時都會小心翼翼,避免被有心人士拍照然後放上網「看圖作文」。筆者在此姑且再舉一個例子佐證之。

    戴慶成  2017-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