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添生:《施政報告》公關學 特首的表現舞台

2017-10-18
林添生
公共政策及事務顧問
 
AAA

555.png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上任後,將《施政報告》發表的日期,回復到每年十月立法年度的第一個會議。

發表時間是學問 有行政及政治含意

每一屆政府會因應施政及政治需要,決定是否變更《施政報告》發表時間。例如,梁振英曾指希望合併《施政報告》及財政預算案的公眾諮詢,並指財政預算案內容是配合《施政報告》中的施政方針,因此決定將報告和預算案的發表時間拉近。曾蔭權及林鄭月娥在會期之初發表《施政報告》,則有點行政機關在年初向立法機關交代未來一年施政重點,希望爭取立法會支持及向立法會問責的意味。

《施政報告》發表當日及其後一兩天,傳媒焦點都會落在特首及報告內容重點。傳統上,特首在周三立法會大會上宣讀1.5至2小時長的報告全文,然後當天下午及傍晚分別出席記者會及由電子傳媒聯辦的施政論壇,接受傳媒及市民的質詢。翌日早上再出席中英文電台的「烽煙」論壇節目,之後會再到立法會接受議員提問。其後幾天司局長會分組召開記者會,然後在其後數周分別出席立法會各個事務委員會,就不同施政範疇進一步交代未來方向與重點。

特首應懂得利用「施政報告周」打造形象


在此段期間,特首是新聞焦點主角,整個新聞版面及電子新聞時段猶如特首的表演舞台。傳媒由報告內容、長度、用字,到一些花絮,例如特首衣著、當天行程、家人陪同,報告封面顏色,甚至宣讀時的飲水位,都可以是新聞內容。林太作為資深官員,當然深明此道。例如較早前放風,她的首份報告將較詳細,她將一改過往做法,不宣讀全文,而是另撰演辭突出報告重點,預計發言時間短於一小時。她亦會延長記者會及論壇時間,報告封面沒有圖案設計,只有其競選時所採用的藍色為主調。

明顯地,林太希望利用發表首份《施政報告》的契機,凸顯其務實、有為、多聆聽的新作風,這些與她較早前在社交媒體希望投射的形象相配合,例如司局長穿著短袖白色T恤召開集思會。

挑對議題奪回話語權 進擊的林鄭

另外,傳統上各政黨和壓力團體都會在《施政報告》前的周末到政府總部外示威請願,表達它們的期望和訴求。可是傳媒及公眾早已對這種舉牌、口號、街頭劇請願方式失去興趣,有些政黨只有寥寥數名代表,鏡頭前出現的凋零和尷尬場面相當可笑。

然而,上周日出現了一個新畫面。約廿個脊髓肌肉萎縮症家庭在包括張超雄、郭家麒等泛民議員的陪同下到特首辦前請願,希望政府引入新藥。林太罕有地親自到門外與病者會談,並接收了由嚴重病患者撰寫的建議書。林太說已親自了解事件,並要求食物及衞生局與藥廠商接觸跟進。

過往,除了行政會議外請願區,由特首親自接收請願信可謂絕無僅有。(以往政府總部只會派前線公務員甚至保安人員在假日接信。)林太選擇表演親民一幕可謂一石三鳥:既可在「施政報告周」前鞏固現屆政府親力親為的形象;亦可展示特區政府關心民生議題,急市民所急;更在傳媒前搶了泛民議員的鏡頭和對議題的話事權(ownership)。

社運界有「誰揸咪,誰就主導運動」的說法。當新聞傳來畫面,林太在毫無先兆的情況下出現在本來由泛民帶領的示威中,並揸咪發言,瞬間成為焦點。筆者斷定,林太計劃在「施政報告周」以她自己的方法,在輿論舞台上力爭民望,挽回先前因部分政治議題而失的分數。無論如何,林太親自關心罕見病患者的苦況,即使是出於公關考慮,但能令更多人關注議題,也是病人福音。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港府自從在2019年反修例運動的輿論戰中一敗塗地後,近年一直高度重視輿論工作,每當有政策遭到外界質疑或批評,往往會立即發表聲明還擊。港府這種認真對待的態度絶對值得肯定,但不得不說,當局有時候也要小心陷入「史翠珊效應」。

    戴慶成  2023-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