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於:研究發現「夜貓」比早起的人有更多朋友

2017-10-20
 
AAA

555.png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作息規律,有人習慣早睡早起、有人習慣晝伏夜出,而以一般的文化規範來說,社會普遍覺得前者比較可取。畢竟,有很多研究分別指出,早睡早起者比遲睡人士在學業成績,身體及精神健康各方面都比較優勝。不過,芬蘭一個社交網絡研究發現,「夜貓」比早睡早起的人有更多朋友。

芬蘭Aalto University的學者Talayeh Aledavood就人們的作息習慣與社交網絡的關係做了一項有趣的研究。如果以一般研究來說,最簡單的做法就是做問卷調查,然後直接做關係分析及迴歸分析,看兩者的關係。但Aledavood不甘於此,她希望觀察作息習慣與人們整個社交網絡的關係。

首先,Aledavood在大學招募了一千個學生參與為期一年的研究,這一千學生當中,有些互相認識,有些互不認識,但總體來說他們是一個一千人的「社群」。她給那參加者每人一部智能電話,裡面安裝了研究用的應用程式,詳細紀錄他們在甚麼時間跟甚麼人通話或其他形式的文字通訊。這樣,Aledavood就可以詳細得知他們的作息習慣與社交網絡。

Aledavood按參加者使用通訊程式的習慣把他們分為三類:清晨五點至七點已經活躍使用社交程式的,稱為「雲雀」,即早起一族;深夜十二點至兩點仍然活躍的,稱為「貓頭鷹」;至於不會於上述兩段時間活躍使用社交程式的,則是「一般人」。在整個樣本當中,「一般人」佔大概一半。

「貓頭鷹」有較多樣社交網絡 帶來新研究方向

透過社交網絡分析,Aledavood發現,多數「貓頭鷹」(即圖中藍點)都是整個社交網絡的中心人物,他們有較多不同類型的朋友,不過跟「雲雀」(即圖中紅點)比較,「貓頭鷹」跟每位朋友交流的時間都比較短促。但有趣的是,「貓頭鷹」之間似乎有某種自覺是「同類人」的感應,因為「貓頭鷹」之間在深夜時份都會有頻密的訊息交流。至於「雲雀」,雖然他們都會在晨早時分跟其他人有通訊往來,但「雲雀」之間並不會有很多往來。

早起人士與遲睡人士,到底哪一種人比較享受孤獨,一直是社會熱衷討論的話題。Aledavood的研究則給這個問題給了具說服力的答案。而且,既然研究證明了「貓頭鷹」有較多樣的社交網絡,而「貓頭鷹」本身是一個有緊密往來的群體,這給日後各種有關社交網絡的研究例如社會資本、輿論領袖等題目,都帶來了新的研究方向。

SL.jpg

資料來源:MIT Technology Review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如何平衡夜間經濟活動與居民的利益,是地區治理的重要學問。但事實上,由於政府大部份決策者本身不是「夜貓」,他們其實難以徹底理解夜間經濟活動的生態到底怎樣,為了更有效發展及規範夜間經濟活動,並平衡不同持份者的考慮,越來越多大城市設立「夜間市長」一職,專門統籌及管理夜間經濟活動。

    岑於  2017-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