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婷:未談土地先增供應 市民易接火棒

2017-10-23
趙婷
本地智庫政策研究員
 
AAA

housing1.jpg
(文匯報資料圖片)

樓價高,上車難,民怨升,是過去五年的民意主軸。特首候選人要民望自然順應民意,明知不能治本,便推出短期計劃顯示自己急民所急。好用此道者以梁振英為表表者,以打擊地產霸權得民心,上台後以調控需求來作緩兵之計。即便被批為飲鴆止渴,都完成了5年任期。到林鄭月娥上任,市民置業的訴求更盛,政府為免得失民心,於是便一錯再錯,直接炮製出港人首置上車盤等措施,為市民置業大開方便之門。但在未掌握未來土地供應的前題下,政府有否想過被鼓勵「上車」的市民好有機會接火棒? 

原本自由市場經濟下,可能本港樓價早就升到飛天,更可能已經「爆煲」,各人自己為自身的投資決定負責無怨無悔。但在現實政治操作下,政府絕不可能撒手不顧。尤其是當領導者以短期民望作為政治操作的目標,民粹式的短期政策便會應運而生。梁振英政府眼見前朝政府錯過扭轉局面的時機,為即時拉高民望,不能走大路,等待土地及供應增加。於是開始走出錯誤的一步推出所謂的「辣招」,連串的需求管理措施,包括不斷收緊樓按,增加印花稅,加設轉售限制等等。5年過去,最後發現樓價無回落,但卻令市民難以負擔首期,買樓要「靠父幹」,更打死了樓宇流轉,二手樓市冰封。 

最大的問題是除非經濟出現大逆轉,否則無官員敢撤辣,怕對市場發出錯誤訊號。而在需求管理措施不變下,市民在受規限市場下買樓難過登天。於是新一屆政府便再把干預之手插深一點,想方設法嘗試協助各階層置業,但願每個房屋階梯的人都雨露均沾。不過卻因此令政策失焦,各層面增加少少單位供應。既是水過鴨背,問題不獲大幅改善。更因此而刺激了潛在需求,甚至被發展商看穿「底牌」,最後結果可能是短期樓價急升。 

同一時間,政府的土地供應未明,要交由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商討,再尋求社會共識。在未知未來土地供應情況下,便推出鼓勵市民置業政策,可以為社會帶來災難。除非政府預期未來土地供應將維持於現在相約水平,否則一旦政府未來大幅增加土地供應,現時於政策下上車者分分鐘「接火棒」。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