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讀香港:青年抑鬱症患者五年增九成 抑鬱誤區知幾多?

2017-11-07
 
AAA
抑鬱圖1.png
「一條青年人命值幾多錢?」社福界議員邵家臻在立法會答問會上質疑特首林鄭月娥領導的政府,漠視青少年自殺問題。
 
青少年自殺問題近兩年成為香港社會不能說出口的痛,根據香港大學防止自殺中心的最新統計,本港的整體自殺率雖然下降,但青少年(15至24歲)的自殺率由2005年每10萬人7.1上升至2016年估算的每10萬人8.9。
 
外界開始更關注青少年的精神及情緒健康問題。根據醫管局數據顯示,過去三個年度,在醫管局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接受治療的18歲以下學童數目亦呈上升趨勢,2014至2015年度、2015至2016年度、2016至2017年度分別約有26,470、28,810人及30,310人,病症包括自閉症、過度活躍症、抑鬱症、行為及情緒障礙、思覺失調,其中抑鬱症與行為及情緒障礙佔三成,18歲以下的抑鬱症患者更是從五年前的270人,升至目前的510人,大增9成。
 
精神科醫生曾繁光認為醫管局公佈的數字只是「冰山一角」,他估算大約有5%-12%的香港青少年有情緒問題,其中青少年抑鬱者患者「上升一倍一D都唔奇」。世衛組織數據顯示,全球抑鬱症的年患病率約為11%,預計到2020年可能將成為僅次於冠心病的人類第二大疾患。曾繁光擔心,香港在這方面有「趕超」世衛估計的趨勢。
 
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今年在全港37間中學進行大型情緒健康普查,發現呈抑鬱徵狀的中學生人數創六年新高達 53%,即每兩個有一個中學生受抑鬱困擾,情況堪憂。最多受訪學生(22.3%)認為壓力源自文憑試,其次為學業(17.8%)及前途問題(14.6%)。而「朋輩相處問題」、「外貌體型未如理想」及「與家人相處問題」亦特別容易導致學生感到寂寞。
 
抑鬱圖2.png
正視青少年情緒問題刻不容緩,但社會上存在不少對抑鬱症的認識誤區,最明顯的一點就是,普遍認為抑鬱是受到某些事件影響而產生的情緒問題,只要靠自己調節情緒,或找臨床心理學家,即俗稱的心理醫生處理即可。但據統計推算,有95%的抑鬱症受遺傳影響,亦有「腦發炎」等生理鬱。張國榮的姐姐張綠萍於2012年接受香港電台專訪時曾提及,在弟弟出事之後,曾收到一封四頁紙的醫生信,醫生解釋說,張國榮的病源於腦部化學物質不平衡,並非是不開心的事導致。
 
好多人以為抑鬱只會表現出不開心等心理症狀,其實患者可能同時經歷更多實實在在的身體折磨,例如不同程度的失眠、疼痛、便秘、食欲不振、心血管功能紊亂、性欲及功能性減退等等。
 
所以一旦你覺得自己出現抑鬱症的初期症狀,應優先考慮找精神科醫生,因為他們認識生理和心理上的各種疾病,故此在診症時可考慮到由身體疾病所導致的精神問題,而且與臨床心理學家相比,只有精神科醫生有資格開藥當然,在最理想的情況下,精神科醫生和臨床心理學家互相合作,才能為有不同需要的病人提供最全面和適切的治療。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