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洛洐:自閉症患者的奇想測試

2017-11-08
施洛洐
行為治療師
 
AAA

小米.jpg

如何教導年幼的子女大小二便,是每對父母必然會遇到的難題。一般的小孩在一歲半至兩歲的時候,便可以學習如何上廁所。患有自閉症的小孩在學習上比一般小孩來得困難,使他們在這類自理行為上難以跟上一般孩子的步伐。

在筆者工作的地方,所有自閉症患者都在學習各種各樣的行為,有在學習聽從別人指示、也有學習自理行為。如果有需要,治療師們也會和患者進行如廁訓練。也許有人認為這是相對私隱的行為,由外人教導始終不太好,但正是因為父母在教導方面感到困難,才需要我們的協助。當然,仍有小部分父母持有以上觀念,所以當顧問與他們談及子女如廁問題時,他們都會說沒問題,不需要學習。既然父母說不需要,我們也沒甚麼意見,但其實他們的子女懂不懂,我們又怎會不知道?

以道具測試 了解孩子的能力和家中生活

早些時候,有政府機構送來了數份有關自理能力的教材套裝,其中有書本講解怎樣自理,也有一些小型實體教材可在授課時使用。其中有一件小教材,就是一條模擬人體進食後經過若干小時後排出的物體,俗稱米田共,為免引起讀者不安,先稱它作小米吧。別多想,它跟手提電話毫無關係,還是你想叫它小共?

治療師忽發其想,不如用它考考各學生,看看他們知不知道是甚麼,進而可以估算他們在家中的如廁情況。測試方式很簡單,就是治療師不經意地把小米放在患者的身旁,當他為意時,看他會有甚麼反應。經過一輪測試後,得出的反應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沒有反應,第二類是拿小米來玩,最後一類是看到它後嚇一嚇,然後離開或者撥開它,有一名患者還會聞一聞自己的手。

第一類反應表示患者對小米沒有認知概念,治療師推算他們平時如廁後會有人幫他們清理。第二類反應基本上與第一類相同,但不能否定患者有將小米拿來玩的習慣……第三類反應是最接近一般人應有的反應,表示患者清楚了解那是甚麼,甚至知道它的氣味。當然,一般人絕對不會用手接觸真正的小米就是了。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