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桐山:港人對移動支付的荒謬認知

2017-12-04
吳桐山
學研社研究員、時事評論員
 
AAA

pay1.jpg

最近香港一份對內地存極大偏見的報章的文章《有信用者不用支付寶》,在內地被廣泛傳播,原因是這篇文章說支付寶不如信用卡,還說什麼「我們上等人不用支付寶」,被內地人視為香港人無知的範例。筆者無意批評此文,因為此報早已是用屁股取代了腦袋,逢中必反是他們的使命。 

筆者兩年前從內地回流香港,這段時間,香港人對內地的移動支付議論紛紛,誕生很多奇談怪論。筆者從2008年起在深圳工作生活8年,也做過生意,既用微信、支付寶支付,亦用來收款,可算親歷內地移動支付的崛起。 

香港有一種講法是:內地移動支付迅速普及是因為內地假幣多。這個說法很可笑。內地有假幣,香港難道沒有?香港也多次出現1000元和500元假幣,時至今日,很多商鋪仍然不敢收1000元紙幣。內地當然也傳出多次假幣案件,但內地的貨幣總量比香港多出很多倍,究竟誰的假幣比率更高,還不好說。反過來我也可以說,內地紙幣最大面值才100元,相對而言香港收到假幣的潛在損失比內地大幾倍,為什麼不是香港的移動支付更普及呢? 

香港還有一種講法是:八達通原來是電子支付領先者,過去多年不思進取,才會被微信、支付寶這些後來居上。這個講法亦十分荒謬(原因見下文)。 

持這兩種說法的香港人,大部分根本沒有親身經歷內地的移動支付,哪怕偶然回內地嘗試,都只不過是極有限的經驗。例如早前有個教授說「朋友在內地叫雞都用支付寶」,之後有專欄作家質疑「有哪個妓女,可以有設備接受支付寶付款呢?」香港人在移動支付方面的無知着實令人吃驚! 

筆者在此想提出三點予大家思考。 

技術進步不可阻擋 

第一、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相比八達通是技術進步,一個是不建基於互聯網的電子支付,一個是建基於互聯網的移動支付,是兩代技術。哪怕八達通再進取,也不可能阻擋支付寶的技術進步;恰恰相反,八達通由於是上一代技術,反而不可能去發展下一代技術,因為八達通本來已經在上一代技術壟斷,為何不坐享其成呢?上一代技術的壟斷者的任務是阻止技術進步的發生,而不是促進或接納。例如柯達公司其實早年在數碼攝影技術上是領先的,但由於柯達本身是菲林技術的壟斷者,註定他們對新技術的不熱衷,結果還是死在數碼技術上了。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 

建基於互聯網和不建基於互聯網有什麼區別?你要用八達通收付款,需要聯繫八達通公司,需要租機,需要支付手續費。你要用微信、支付寶收付款,你不需要聯絡這些公司,也不需要任何設備,互聯網是一個平台,任何人自己打印一個二維碼出來就可以收付款,過程無需手續費。因此,今天微信、支付寶可以以極快的速度在全球擴張,八達通有可能嗎?前者基於互聯網,理論上是即時接通網上所有人,後者需要一部一部去安裝收款機。你說呢? 

這是技術的分野。打個比喻,八達通是馬車,微信、支付寶是汽車,馬車做得再好、再積極,一樣會被汽車取代。 

第二、移動支付在內地急速發展,其中一個原因是內地一線城市有大量年輕人口,這群人對新生事物的好奇和接受能力應該是全世界最強的。人口結構是一切產業發展的基礎,香港在這方面跟內地一線城市沒法比,香港社會對這點的重要性認知不足。 

支付寶的爆點是餘額寶 

第三、支付寶的真正爆發點是餘額寶,今天的微信和支付寶不僅僅是支付工具,而是會賺錢的電子錢包,香港時至今日仍然沒有會賺錢的電子錢包。背後的原因與貨幣制度有關,港元與美元掛鉤,08年金融海嘯之後持續零利率;人民幣的利率比港元高得多,支付寶、微信錢包可以將錢放在貨幣基金,提供年化4-7厘回報。這一點,香港也很少人論及。 

內地移動支付的真正爆發點,是2013年6月13日成立的餘額寶,而不是支付寶本身。餘額寶當其時的廣告詞就是——「會賺錢的支付寶」。餘額寶是一個電子錢包,裡面的錢用來買貨幣基金,支付寶裡面的錢是沒有利息的,單純用來支付。但系統將兩者打通了,可以自動每天將支付寶的錢轉入餘額寶,而用戶消費的時候,可以直接用餘額寶的錢來消費。內地幾乎所有人的支付寶app,錢都是自動轉入餘額寶賺取利息的,相當於活期存款有了4-7厘回報。今天香港的八達通「好易畀」,甚至乎Apple pay、TNG Wallet等等,嚴格來說都只是支付寶,但沒有餘額寶功能,而這是港元和人民幣的差別造成,不僅僅是技術問題。這是香港的移動支付一直不能普及的極重要原因。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