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凱文:「民主初選」不民主

2017-12-06
陳凱文
學研社成員、福山智庫研究員、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AAA

DEMO1.jpg

法院早前裁定,多名反對派人士,因為宣誓問題而喪失議員資格。政府在本月1日正式宣佈,將於明年3月11日舉行立法會補選,以此填補議席空缺。為了阻止建制派在補選中獲勝,反對派可謂奇謀盡出,先是籌款協助長毛梁國雄和劉小麗提出上訴,避免新界東和九龍東補選因有兩個議席空缺,而要改行比例代表制。 

及後,由於多名反對派中人有意參加補選,於是他們又打算舉行初選。是次初選由過去一直負責反對派選舉協調的「民主動力」負責,初選的參選截止日期則定在12月4日。據報,新民主同盟范國威、工黨郭永健和中大前學生會會長張秀賢,將會參加新界東的初選,民協馮檢基、民主黨袁海文、立法會前建測界議員姚松炎,則參加九龍西的初選。 

從政治策略上來看,反對派舉行初選,可以說是明智的決定。根據反對派過往的選舉表現,他們的總得票數目一直多於建制派。以九龍西為例,反對派在2016年立法會選舉的總得票是160,279,建制派只有103,224。然而,由於今次3‧11補選將沿用單議席單票制舉行,若多人同時參選又互不相讓,而建制派只派一人參選,便有可能使到票源分薄,最終建制派漁人得利。 

初選機制缺民意支持 

然而,所謂「民主動力」雖然標榜自己代表民主,他們所提出的初選機制,卻根本不民主。首先,所謂「民主動力」本身便不是民選產生,本身便沒有任何民意授權,他們又憑什麼越俎代庖,為全港選民篩走部份的立法會參選人?由此可見,所謂「民主動力」提出的初選機制,只是他們自把自為,毫無沒有民意基礎。 

有人或者會說,所謂「民主動力」沒有未經選民同意而篩走任何人,根據他們提出的初選機制,將以三部分進行,初選電話調查佔45%、實體投票佔45%,以及組織投票佔10%。然而,所謂「民主動力」本身就是由反對派的政圈中人組成,他們中立性本身便值得商榷。假如所謂的電話調查和實體投票,並非由獨立的第三方舉行,我們又憑什麼相信他們的電話調查真是隨機抽樣?問卷沒有誘導性?實體投票沒有人做手腳? 

更荒謬的地方,在於10%的所謂組織投票。所謂的組織是什麼組織?反對派建立的政黨?那麼,又憑什麼標準判定該組織可以派代表投票?明天三個普通市民決定成立一個支持真普選的組織,可否派代表投票?那些所謂組織又有什麼民意基礎,使她們擁有10%的投票權?更有趣的是,那些組織代表,是否可以同時參加實體投票呢? 

恐變成「大老欽點」 

相比反對派過往所批評的人大常委《8‧31決定》,所謂組織投票更加不民主,831決定下的提委會委員,雖說是各人的民意代表性並不等值,但是他們好歹都算是民選代表。這些所謂組織代表,根本沒有民意授權,卻無故享有10%的投票權,而且他們可能有權參加實體投票,使他們可以一人投兩票,連投票權都並不等值。 

在此初選機制之下,極有可能出現兩個民意相當的參選人,最終被10%組織投票左右的情況。例如:A在電話和實體投票裡,共佔了90%中的48%,B則只佔42%,10%的所謂組織代表跟B相熟,結果全部押向了B,使民望高於B的A不能出閘。如此的所謂初選機制,其實跟反對派大老欽點,又有什麼分別? 

注:本人在文中用上「反對派」一詞,是指政治學上的在野黨派,並不蘊含任何貶義。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有政界中人因此分析,北京對這次香港立法會補選可能會採取折衷的方法,即允許多於四人參選,但四個議席之中有數個名額會是內定,其餘議席則由其他參選人公平角逐,候選人必須靠個人實力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

    戴慶成  2022-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