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如林:納年輕人入建制 是解決社會矛盾的出路

2017-12-08
徐如林
公共事務顧問
 
AAA

ugrad1.jpg
如今天只由上一兩代的人作決策和主政,將會追不上這個「三年一Generation Gap」的年代的步伐,令政府和年輕人在價值觀上有分歧。(大公報資料圖片)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候任期間,曾在港台節目中表示,會在中央政策組重組後,公開招聘20至30位青少年,不論行業和政治立場,最近有關招聘期正式結束,正式進入「揀兵」的階段。有人認為政府終於向年輕人伸出友善之手,也有人陰謀論的認為政府只是借機廣納「自己人」,既可培育親兵,也可以裝出兼聽的形象。無論如何,我認為將年輕人納入中央政策組,起碼是一個改善現有困局的契機。 

年輕人為中策組帶來新思想衝擊 

有了更多年輕人以後,中策組內的化學作用,很難準確預計。但年輕人的意見和聲音,起碼有個渠道供政府決策人參考,我們應該樂見這個改變。以往的中策組,每多由權貴、社會賢達和專業人士等少數人組成,但卻要為全港七百萬人的生活作決定。先不論他們還是否知道普羅大眾所需,光是在統計學上的取樣(Sampling)就知道,這樣的中策組作的決定會有意見偏頗,俗稱「離地」。年輕人在社會上是最容易被忽視的一群,長輩很容易認為他們經驗不足,還需學習和磨練,而沒有重視他們的需要和感受。如果真如行政長官所言,能將年輕人的聲音帶入中策組,絕對會為決策者帶來思想角度上的衝擊,起碼他們下決定前,會聽到年輕人的看法。 

八九十後的年輕歲月與別不同 

今天八九十後的年輕人,走的路與有史以來的年輕人都極不一樣。因為科技、互聯網、全球化等衝擊,令他們過著極不一樣的人生。加上在回歸後的身份認同、後資本主義等歷史巨浪下,令他們的性格也不是上一兩代所能容易理解的。現在的年輕人不再只追求衣食足,更要知榮辱。他們講求Work-life Balance、自由民主平等和自我實現等更高層次的價值,這些未必是曾經「搵朝唔得晏」的前輩能完全理解的。因此,假如今天只由上一兩代的人作決策和主政,將會追不上這個「三年一Generation Gap」的年代的步伐,令政府和年輕人在價值觀上有分歧,造成社會上的撕裂和不愉快。 

首先增加了解互信 建立和諧的社會氣氛 

如今社會的撕裂,絕不是一個愛香港的人樂見的景象。要解開這個死結,第一步先要增加了解和互信。這一點,應該由政府牽頭做起。歸根究底,兩代人的價值觀是社會撕裂的其中一個主因。假如到中央政策組內的年輕人,既能言善辯,又能不卑不亢,必能將年輕人的需求和苦衷帶到決策者耳中,並化解一直以來互相的不了解。所以,我認同不應限制該20至30位青少年的行業和政治立場。而應在不同範疇中找到有目標理想、有良好表達能力及有心重建和諧社會的年輕人,包括中學生、大學生、年輕專業人士、自由工作者等等。 

廣納民間智庫的意見 視之為培育政治人才 

在香港,政治不是很多年輕人生涯規劃時的第一選擇。或許是以往金錢掛帥的社會風氣所致,香港第一流的人才都傾向流往醫學、法律和金融等界別。如今政府將納年輕人入中策組,實在是為年輕人打開了一道久被封印的大門。希望在今屆政府內,這20至30位青少年能在體制內有令人眼前一亮的貢獻,為未來對政治有興趣的年輕人立下一個好的生涯榜樣,說明在香港投身政治也能有一番作為。而且,政府亦應從民間智庫找出有潛質的年輕人,視之為培育香港自己的政治人才的地方,讓人才能從多個渠道流進政府,讓更多有為青年能為香港出一分力。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特區政府雖然推出很多支援青年創業及就業政策,但推廣政策的宣傳十分不足,很多青年人根本不知道有這些政策,以致政策未能取得預期成效,建議港青多點留意特區政府支援青年創業及就業的政策,以及內地的各項優勢、資訊、優惠等,把握這些資訊裝備自己。

    龍子明  2023-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