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桐山:拒談「一國」者在葬送「兩制」

2018-01-02
吳桐山
學研社研究員、時事評論員
 
AAA

pro1.jpg
遊行人士在政總東翼前地集會。(大公報)

元旦日,香港有不少人上街遊行表達訴求,離不開要求政府捍衛「兩制」,不要被中央政府「侵害」香港自治,云云。新的一年,香港並沒有開創新局面,繼續在舊有的矛盾里「折騰」。回歸20年,「一國兩制」實施20年,香港人仍然找不到自己的定位,繼續左右互搏。

其實問題十分簡單,只要從各方口中的用字,就可輕易判斷誰是誰非。「一國兩制」是一個專有詞。中央一貫強調「一國兩制」實踐不變形不走樣,再完整一點的說法還會提及「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特區政府的口徑是在確保「一國」的前提下,盡量保障特區政府的自治範圍內的權力。但唯獨一直反對政府的泛民政治人物及其支持者,筆者從來不聞這些人口中會提及如何保障「一國」。陳淑莊、石永泰、陳文敏,這些人在對人大通過對「一地兩檢」的「安排」進行批評的時候,都單方面強調「兩制」,對林鄭月娥「沒有維護兩制」感到失望。咦,那麼「一國」呢?哪怕是參與元旦遊行的支持者,聽他們接受傳媒採訪,都絕口不提「一國」。如果是單一事件,也許只是偶然,但追溯過去譬如議員被DQ,銅鑼灣書店事件等等個案,泛民人士在凡是涉及「一國兩制」的事件入面,都從不見正面提及「一國」,令人無法相信這是偶然。尤其是這些人不少是大律師或所謂法律權威,其語言本應嚴謹,難道你相信他們只提「兩制」不提「一國」是「講漏咗」?

這反映出一個問題:「一國兩制」是一個整體,中央、特區政府在涉及這個問題的時候,都在尋求「一國」和「兩制」之間的平衡,但唯獨泛民,他們不是在尋求平衡,而是刻意有失偏頗地強調一端,無視另一端。是誰在引導香港政治失去平衡,不是畫在牆上了嗎?

謹記「一國」是目的「兩制」是手段

中央的話說得很白,「一國是目的,兩制是手段」。前立法會主席曾鈺成也說得很白:如果「一國兩制」可以無,一定是無「兩制」,不可能是無「一國」。這些道理,相信泛民的政治人物和支持者也很明白,但他們就是避而不談、掩耳盜鈴,出來的惡果怨誰呢?

中國是單一制國家,這是政治現實,要中央政府重視你的訴求,你必須要在某些底線之內。近年內地的一些遊行示威,參與的群眾大多會揮舞國旗,表達支持共產黨,正是為了說明政治上還是正確的,只是提出某些具體訴求。相反你見香港的示威者,那頭揮舞港獨旗幟,無視「一國」訴求,這頭又埋怨中央和特區政府無視他們的訴求。撫心自問,你連說出「我是中國人」這句話都難以啟齒,還能妄想中國政府會重視你的訴求?崇洋媚外的香港人,現在連美國都高叫「美國優先」,你試試如果你不承認自己是美國人,特朗普會不會重視你的訴求?

美國杜克大學教授Michael Hardt和巴黎第八大學教授Antonio Negri合著的新書《群集》(Assembly)中強調,權力只能活在施加權力的關係中,從被統治者身上吸吮能量。中國中央政府的權力,當然是來自中國人民,這個政府也只會怕中國人民的反對聲音。但自從香港有一群人否認自己是中國人開始,搞驅蝗、港獨開始,性質就發生了改變。用共產黨的話來說,由人民內部矛盾變成敵我矛盾。香港人口只是佔全中國0.5%,香港這群人的「叛變」,對這個政權的力量沒有絲毫影響,反倒是這群人自外於中國人,這群人被剝奪權利從此就充滿了正當性。

大局已定。平心而論,中央曾經叫泛民回到建制陣營,偏偏這群人反其道而行,用「兩制」對抗「一國」,以為小小的香港可以對抗中國的一元體制。中央在香港的管治越來越強大是不可逆轉的趨勢,某種程度上「兩制」的確在弱化。因為「一國兩制」是一個唇齒相依的整體,「一國」強化了,中央覺得底線得到確保,「兩制」自然可以強化,反過來,拒談「一中」者正是葬送「兩制」的罪魁禍首。泛民在批評中央「閹割」香港的同時,何不反思一下,是自己「閹割」了中國人的合法身份呢?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香港立法會19日早恢復對基本法23條草案(維護國家安全條例草案)的二讀辯論,全體委員會6時30分許通過修正案,並在近7時三讀投票,全體一致通過。 二讀三讀前後大約耗時10

    紀碩鳴  2024-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