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仲達:中央領導人為何集體悼念饒公?

2018-02-12
劉仲達
資深媒體人
 
AAA

YIU1.jpg

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在香港逝世,享年101歲。翌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表示悼念,對其家屬表示慰問。中聯辦官方網站公佈,李克強、張德江、汪洋、劉延東、李源潮、楊潔篪、陳希、胡錦濤、劉雲山、王岐山,俞正聲、張高麗、馬凱、黃坤明、朱鎔基、溫家寶、李嵐清、尤權、楊晶等中央領導,以不同方式表示悼念。

一位香港著名學者逝世,至少二十名中央領導人悼念,包括兩任總書記,三任總理,多名新舊政治局常委,相當罕見,甚至可以說是破格。如果說李克強、溫家寶、俞正聲、劉延東、黃坤明、楊晶等與饒公有交往,表示悼念是人之常情,那麼,與饒公似乎並無淵源的最高領袖,為何也致哀呢?

作為1949年之後旅居香港的大學者,饒公雖然沒有公開表達政治立場,但對以階級鬥爭為綱的「紅色中國」顯然是不感冒的,因此直至文革結束後才重返故土。北京對這位學者的態度也是逐步調整。據原中央統戰部官員胡治安在其著作《統戰秘辛》透露,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中央文史館擬破例邀請境外文化名人為特邀館員,中央統戰部和中央文史館向國務院推薦了饒先生,還有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周南的推薦信,但在國務院秘書長會議討論此事被否決,據稱是「沒有先例」。

饒公獲聘中央文史館館員,已是2009年的事情,那是時任總理溫家寶一手力促;溫家寶還在2010年8月會見饒宗頤,向這位享有盛譽的學者表示敬意;2011年8月,時任國務院常務副總理的李克強參加香港大學百周年校慶典禮,在港大會見饒宗頤;同年,饒公破例擔任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長。自此,他步上「神壇」,成為「國寶級」人物。

中央要樹立文化自信

中央領導人集體哀悼,除了饒公卓越的學術成就,亦與當前的環境息息相關。習近平執政之後提出「三個自信」,後來再加上「文化自信」,變成「四個自信」。在中共十九大報告,習說:「吸吮著五千多年中華民族漫長奮鬥積累的文化養分」,「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饒公不僅畢生致力國學研究和推廣,而且為傳承國學和弘揚中華文化作出了卓越貢獻。他精通多國文字,包括英、法、日、德、印、伊拉克語等,並通曉梵文、古巴比倫楔形文字,獲得日本、法國、美國、印度等學界的高度認可,早在1962年就獲法蘭西學院頒授「漢學儒蓮獎」。

中央推崇和悼念饒公,是為了樹立文化自信,鼓勵弘揚中華文化,也希望香港能夠具備民族光榮感,不要言必稱歐美。

眾所周知,「一帶一路」倡議是習近平的戰略部署,也是當今最大的顯學。上世紀七十年代,饒宗頤在發表的《海道之絲路與昆侖舶》中第一個提出了「海上絲綢之路」的概念,論述了「海上絲綢之路」的起因、航線和海舶,廣為國內外學界認同和稱頌。由此,饒公被視為「『一帶一路』文化傳播的踐行者」,切合習近平新政。

饒公告別儀式將於月底舉行,據稱將由中環西環「行埋」操辦。這場喪禮規格之高,也許僅次於前全國政協副主席霍英東,不排除有北京大員南下參加,堪稱「國葬」。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香港文化及旅遊局於區議會選舉前的一星期,突然向立法會提交極具爭議的博物館文件,把原來在上一份《施政報告》中,為未來十年提出的文化建設藍圖,要興建國家發展成就館、抗戰博物館和數個新的博物館,變成一個全港博物館大洗牌的格局,引起很多市民異議。

    姚潔凝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