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仁諺:500億創科難過三座大山

2018-03-06
夏仁諺
學研社成員
 
AAA

SCI1.jpg

陳茂波18-19年度財政預算不派錢,結果促成黄藍陣營大團結,已成為香港市民的一個小笑話。不過,上次2011年政府派錢每人6000,只用去財政盈餘的360億,比起今次大手筆500億注資創科,數目上有如小巫見大巫。

夏仁諺在fb見過一個帖子,質疑政府500億投入創科物非所用,其理據是:如果真的有500億可用,何不直接收購世界上已經做出成績的創科企業?

創科局局長楊偉雄指在其任內香港出現了一所獨角獸公司,也即是所謂成立不到十年市值超過10億美元的科技企業。以每家獨角獸企業10億美元(80億港元)計算,坐擁500億鉅資,陳茂波大可直接買下最少六隻獨角獸。這個做法能確保香港毋須冒險,立即就能獲得海外技術和市場,不愁投資無法歸本,重蹈世紀初眾多科網股因過度投資引發爆破的覆轍。

政府提出投資創科,當然不會毫無理據,但須會意在這種質疑的背後,更根本是社會集體對港府能力失去信心的殘酷現實。在記招上,創科局局長遭記者質疑不會打電玩,不黯使用電子產品,反映市民對政府官員的能力普遍懷疑。可悲的是,這些懷疑非空穴來風。

錯失大疆創新 港府應汲取教訓

自從1998年開始,港府便即宣稱自己大手投資科技,時至今日已有近二十年,大項目計有數碼港、科學園、創科局,可是相對於政府投入的資金,成效微不足道。而且,在這二十年間,港府犯上了一宗「重罪」,就是所有官員都有眼不識泰山,竟然眼巴巴地把今天市值達120億美元的大疆創新趕跑了。

大疆創新創辦人汪滔,自2006年起即在港研究航拍無人機,當時他還只是科技大學的一個研究生。據聞,汪滔開發無人航拍機的初期,曾一度考慮落戶香港,最終因為種種理由無法留下,在萬千慨嘆下而把研發總部移至深圳。

汪滔曾經說:「假如我沒有去香港,便不會取得今天的成就。假如我留在內地或去了美國,也不會創立大疆創新。」可是,儘管汪滔對香港有情,但當時的香港卻無人具有慧眼看出大疆無人機的市場潛力,也沒有人出手打破種種政策規限去留汪滔。且不說大疆創新公司現市值達到120億美元,單是計算它的單年銷售收入,就已直逼一隻獨角獸最低市值要求的10億美元。如果當年港府有人留汪滔,今年港府多個創科發展目標已經可以超額完成。

香港必須反省,自己是不是真的懂得創科是甚麼回事。正當大疆創新還在孕育中的期間,正好就是港府大聲宣稱自己支持科技的期間。是港府認為無人機不夠High-tech,還是港府嫌當時的汪滔只是個小小研究生?汪滔的故事讓我們知道,在生金蛋的人才臉上,不會鑿有「人才」和「生金蛋」之類字樣,好讓官員可以一眼認出,人才往往沒有教授銜頭,人才可以很窮不穿西裝被誤以為是低端人口。

無論如何,港府最終沒能留住大疆。港府有此前科,試問誰還信得過陳茂波?

租金高昂官僚主義窒礙創科發展

2015年團結香港基金曾經出版《香港創新科技業概況研究報告》,提出在人才、政策和營商環境等三方面,港府宜增加研發投資、促進中港合作、政策鬆綁、孵化創科企業以及改革大學科研指標。此六項建議,固然甚具策略性和前瞻性,但夏仁諺認為,要讓香港以科技建成新產業,眼前還有三座大山擋路:

一、地產熾盛不利科研:租金及工資成本高企,是令汪滔這樣的人才黯然離開香港的原因之一。奉行高地價政策的香港,租金和工資不可能拉下來。雖說科學園在租金和營運上給創科企業提供支援,問題是這種支援具有選擇性,而制度把選擇權由市場轉移到官僚手上,這構成了第二座擋路大山。

二、官僚妨礙市場甄選成功者:要讓科創成為產業,最終惠及經濟,必須使所發展技術面向社會,不能單靠技術官僚一方的判斷。一種技術必須能轉化為最終產品面向世界,並且被完全消費,它才可能成為產業。可惜,創新科技具有「新」的屬性,其市場潛力往往為未知數,無論是科技人才,還是工商專家,在評價新技術市場潛力時,都無歷史數據可依。也就是說,基本上世上無人能夠準確預測哪種科技有未來。就是汪滔本人,自己在研發無人機系統時,也還未察覺到他自己研究的產品之市場潛力是如此巨大。換言之,科研具有運氣因素,因此只能採用無差別培育的策略來建成產業,把科研養成一種市民廣泛參與之文化,有助把運氣系數提高。但在高租金高工資的環境下,市民不可能自發參與失敗率特別高的科研經濟活動,而政府以人為和具有高度選擇性的政策優惠作為誘因,全程由官僚程序甄選項目進行,也無法做到無差別的科研人才培育。

三、自由併購流失寶藏:香港奉行自由資本主義,容許幾乎所有財產的自由買賣,而科研項目價值於初創期難於確定,即使香港真能孵化出真正有潛質的科研產業項目,也很容易在初創期就被獨具慧眼的外來資金以低價買走。

以夏仁諺理解,歷史上國家級機構搞科研,為了確保能夠成事,會安排官員盯緊好些重要項目,讓官員成為該等項目的內行專家,然後把整個項目保護起來加以發展和培植,甚至不惜列為國家機密。讓這種策略能成功的前提,是官員必須具有辨識寶藏的慧眼,並且能考慮社會總體利益。以港府素來只信制度不信慧眼的行政哲學來看,就算香港社會真的養出了一只會生金蛋的雞,相信又會很快把雞放跑,讓識貨的外來資金把雞拐走呢。當然,培養具有慧眼的人才,又是另一椿艱難的工作。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