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宜:論派糖 新加坡預算案比香港優勝

2018-03-07
張景宜
媒體工作者
 
AAA

sing1.jpg

新財爺發表第一份預算案後,民情反彈,不論建制泛民的支持者都投訴不派錢,而按牌面計,這次派糖的規模不少,相信在添馬艦的公務員和經濟主任對於民眾的反應是意料不及。到底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落差? 

香港「M型問題」越趨嚴重 

中產不會高調發聲,受惠多,但人口比例小。如果月入五萬以上,擁有一到三個單位,又要供養父母和子女的話,這類人士從今次預算案中可謂受惠最多。薪俸稅有三萬上限的回贈,明年交稅也少了幾千元,還節省了一年的差餉,屈指一算加起來有幾萬元。但這類中產人士,實際上只有不多過二十萬人,反之,香港人平均月入不高,不少大學生畢業十年,大約平均月薪三萬到四萬,還在租房,但卻每月要交家用和還大學貸款等。假如在草擬預算案時,相關官員和研究員發現香港M型問題越來越嚴重,大概就會提議用 M型社會的結構去派錢。換言之,就是18-30歲的每人派6000元,30-50歲的每人派3000元,50歲以上的派10000元。這個做法固然是較粗疏,但恰好解決了派糖不均和不想派錢的問題。年輕人拿到錢喜歡買電話,Kindle,去旅行還是買書是他們的自由,但總的是對自己有交代。說不定不少年輕人都會捐出去幫忙基層朋友。但6000元卻隨時能夠幫一眾低收入的年輕人應付半個月私樓租金,或是一個月小型套房的租金。筆者身邊不少朋友,在事業初期時,都搬到市區的套房,方便上班和擁有私人空間。在新加坡定居的幾年,也是不少香港專業人士租住當地私宅的主人房生活。 

而對於50歲人士派發10000元,既能滿足一些退休人士的需要,而且有一萬元在手,不論是應付醫療開支,單身老人在退休金不足的情況下用來交租,還是低收入家庭,沒有公屋和申請綜緩下,能夠用以繳交租金和平日的生活開支。 

新加坡買樓津貼值得港府參考 

除了財爺沒有選擇用創意的方法去派錢,讓市民一起分享經濟和收入成果時,今次預算案也未有新加坡那份那麼細緻和用心。新加坡財政部長王瑞杰推出一項很符合華人需要的措施,就是近居購屋津貼。在新加坡大多數家庭都居於組屋,政府為了鼓勵子女搬近家人,只要他們選擇購入靠近父母的轉售組屋,就售獲得近20萬港元的津貼。這項政策自從2015年起,政府已撥款超過10億港元,有超過1萬個家庭受惠。這項措施不但有助市民置業,同時也鼓勵子女長大後搬近一點父母,可謂一箭雙雕。筆者也認同當局修改了住所附近的定義,由原本買家需要在父母居所2公里以內或同一個市鎮內購買組屋,到現在擴大到4公里以內。這個極有創意和貼地的做法,鼓勵年輕人上車之餘,也促進了社區和家庭和諧,財爺和負責運房的官員實在值得參考。 

年輕人缺乏向上流動和未能置業的問題是近年各界都想解決的,如果政府走出第一步,在財政措施上提供支援,相信輕易得到立法會跨政黨的支持。香港政府缺的不是錢,而是需要多些有心有力和貼近民情的官員。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