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凱文:姚松炎敗因:投票率下跌

2018-03-14
陳凱文
學研社成員、福山智庫研究員、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AAA

YU1.jpg
(香港電台資料圖片)

補選結束了,九龍西戰果大爆冷,民建聯鄭泳舜在九龍西,比姚松炎多二千多票勝出,令不少人大跌眼鏡。感到意外的成因,在於今次補選採用單議席單票制,而根據香港回歸廿年來的選舉結果,泛民和建制的得票比例,一直維持在傳說中的「6:4黃金比例」。另一方面,九龍西跟港島不同,姚松炎沒有票源上跟泛民重疊,完全是建制vs泛民的兩黨對決。照過去的經驗來講,姚松炎是沒可能輸的。

正因如此,今次鄭泳舜爆冷,不少建制派都十分高興。部份立場傾向建制的媒體,更聲稱建制派打破了「6:4黃金比例」的魔咒。問題回來了,事實是否真是這樣?究竟今次姚松炎落敗,是九龍西選民的投票意向真的出現變化?是姚松炎自己本身有問題?是泛民其他的政團沒盡力拉票?是學姚松炎話齋:他敗在學朱凱迪?抑或有其他原因呢?

講真,比起2016年的大選,今次建制派在九龍西的總得票,雖說是有增長,但是增幅其實很少,只有4,255票。相反,是非建制派的總得票跌了很多。泛民和本土派在2016年的總得票,是160,279票,補選則只有105,060票,跌了55219票。然而,這五萬多票並不是轉投了建制,而是沒有投票。

姚無法吸取游離票支持

因此,建制派其實不要開心得太早,也不應幻想「6:4黃金比例」已被打破。泛民落敗的真正主因,是投票率下跌了。2016年大選的總體投票率是58.28%,九龍西的投票率是58.13%,投票人數是283,754。到了2018年,總體投票率只有43.13%,九龍西的投票率比整體高少許,有44.31%,投票人數只是216,895,而兩次投票人數差距,是66,859。由次可見,泛民今次選票流失的主要成因,是投票率下跌。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又會說,既然總體投票率下跌,泛民為何在港島和新界東均能勝出,偏偏九龍西落敗?能從數據上能看到的最合理解釋,便是泛民在九龍西的基本盤,本來便是比建制派低。泛民和本土派在2016年大選,雖領先建制派6萬票,但是當中有4萬多票,是屬於本土派的,屬於泛民當時的實際總得票,只有十二萬左右。今次投票率跌了差不多15%,即大約一萬八千票。兩者相減的泛民得票,便只有102,000票左右,跟今次補選結果差不多。

當然,我們不能排除姚松炎落敗,尚有其他因素,例如:他們的選舉策略出現失誤,沒採用傳統泛民的選舉工程;他們在初選期間,瘋狂攻擊民協,致使部份民協支持者不願投票支持他們;又或者是姚松炎的出選,沒獲得青年新政的授權,因而未能成功爭取本土派的支持者。這些因素聽起來雖然有理,但是實在難以量化分析,我們也無法準確知道,今次投票支持姚松炎的選民,上一次支持哪位。

是故,單純從數據上的分析來看,姚松炎落敗主因,其實是選情冷淡,投票率下跌,致使他無法吸取游離票支持,最終落敗。值得注意的是,劉小麗的議席DQ案尚在上訴階段,假如她上訴失敗的話,九龍西便可能需要再次舉行補選。泛民在今次補選落敗,會否刺激該區本來支持泛民的游離票,再次湧出來投票呢?誠然,這將會是建制派能否在下次補選中獲勝的關鍵。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有政界中人因此分析,北京對這次香港立法會補選可能會採取折衷的方法,即允許多於四人參選,但四個議席之中有數個名額會是內定,其餘議席則由其他參選人公平角逐,候選人必須靠個人實力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

    戴慶成  2022-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