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霾澈:在太平盛世,如何實現財富的徹底重新分配

2018-03-19
會稽山
學研社研究員
 
AAA

shing1.jpg

超人李嘉誠終於宣布退休,但是對於一眾忿忿不平的港人來說,生活並不會因此有什麼改變。因為李嘉誠的財富、資源、人脈、實力、影響,都將幾乎原封不動地傳承給他的下一代,階級固化根本看不到一絲的打破機會。可笑兼諷刺的是,李嘉誠竟然說今天的青年人依然有很多好機會,但是看一看香港幾十年來的富豪榜,來來去去還是那些人,尤其是排名靠前的那一批,幾乎沒有任何變化。為數不多的新上榜富豪,大多也不過是各種二代,這也叫有機會?

李嘉誠如果出生在現代,以他小學畢業的學歷能夠找到一份工作糊口就算不錯了,任他多麼聰明努力,終其一生奮鬥的終點,相信充其量不過是一個小中產。類似李嘉誠這種白手興家的神話,在今天的香港幾乎不可能再發生了,但不是這一代人不夠聰明不夠努力,最根本的原因是時代不同了。與李嘉誠同輩的香港富豪們,應當說是遇到了一個好時代,那是二戰後百廢待興、機會處處的時代,只要願意付出就能收穫回報,沒有太多太強的既得利益者來刻意阻撓。

「富不過三代」已難套於現代

古今中外的既得利益者,都會一邊想方設法維護自己的利益,一邊處心積慮打壓試圖分一杯羹的後來者,由於他們先天的巨大優勢,後來者幾乎毫無勝算。但是古代社會遠較現在動盪,頻繁的戰爭、天災,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徹底抹平既得利益者的優勢,令所有人在同一起跑線重新開始競爭。俗話說「富不過三代」,這除了有後代不爭氣的因素,更大程度上是因為各種因素都在促使財富重新分配。

但是現代社會完全不同了,戰爭不容易爆發,天災的威脅大減,法制對於私人財產的保護更為健全,各種財富管理手段打破「富不過三代」的魔咒,令每隔一段時間財富重新分配的機制失效了。財富的傳承是人之常情,本不應過度指責,但問題是在社會的高度穩定下,階級固化嚴重、階級流動停滯,連貧窮也開始傳承了,富者恆富、貧者恆貧,這就容易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稍一處理不慎,可能會引發嚴重的後果。中國古代只要出現「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的現象,都必然會引發戰爭。

祈求既得利益者主動讓出利益無異於緣木求魚,後來者又沒有足夠的能力扭轉局面,因此政府必須有意識地改變這種局面,向既得利益者開刀,這是唯一重新分配社會財富的途徑。但既得利益者必然會奮力反抗,他們實力強橫,一旦聯合起來,即便政府亦未必是他們的對手,香港已經兩次出現這種局面。

政府須向既得利益者「開刀」

中國古代也曾出現過同樣的局面,東漢末年,地方豪強不但具備經濟實力,還紛紛組建私人軍隊,最終形成軍閥割據的局面,國家因此滅亡。明朝末年,國庫空虛,面對滿清的進攻,政府向地主富商籌款,但是他們根本不買政府的賬,最終國家滅亡。諷刺的是,滿清到來後,即使他們願意獻上全部家產,也保不住自己的小命。

但是歷史上也有正面例子,而且都發生在太平盛世。一個是西漢武帝時期,國庫同樣空虛,漢武帝下令算緡,即向富商徵收重稅,但是富商千方百計隱瞞自己的財產,收到的稅十分有限。於是漢武帝推出告緡,即以瓜分富商的財富分誘餌,鼓勵大家告發隱瞞財產的富商,結果人人爭相告發,全國富商大都破產。

還有一個例子是清朝雍正年間的攤丁入畝,即由原本的按人頭徵稅改成按財富(土地)徵稅,受影響最大的自然是地主。之前中國幾千年來都實行人頭稅,稅金對地主來說根本微不足道,但是對普通農民來說,還是一筆不小的負擔,於是農民紛紛將農田賣給地主,成為地主的佃農來避稅,而國家的稅收則每況愈下。今天的香港有過之而無不及,首富年薪才區區五千元,連稅都不用交。

通過算緡告緡,漢武帝累積巨額財富,北逐匈奴、西通西域,建立萬世不拔之基業;通過攤丁入畝,雍正徹底釋放社會生產力,令農民的勞動積極性大幅提高,上承康熙下啟乾隆,奠定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盛世的基礎。而東漢和明朝則因對富人過於寬容軟弱,最終國破家亡。所以,政府到底是應該維護既得利益者,還是推動財富重新分配,相信答案已經很清楚了。

當然,時代不同了,古代的方法今天未必適用,不過像港府這麼文明、這麼和善,和商界關係這麼密切、這麼友好,想要實現財富重新分配,筆者只能哈哈了。毛澤東說,革命不是請客吃飯;習近平說,改革不動真刀真槍是不行的。望港府勉之。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