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達:如何使香港進一步融入大灣區

2018-03-22
高達
學研社成員
 
AAA

BAY1.jpg

粵港澳大灣區(下稱「大灣區」),是指由深圳、東莞、惠州、廣州、肇慶、佛山、中山、珠海及江門9個位置相鄰的珠三角城市,以及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組成的城市群。1994年,時任香港科技大學校長吳家瑋,首先提出「灣區發展」的概念。2008年,國家發改委將之落實為珠三角的發展規劃。

至2015年,國家在「一帶一路」戰略中,正式將大灣區發展,列為其中一部份。在去年的十九大報告中,重申「要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粵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等為重點,全面推進內地同香港、澳門互利合作」。由此可見,大灣區發展是國家的大戰略。作為國家的一份子,香港既有權利,也有義務要全力投入大灣區。

不過,光明的前途,不代表道路不會曲折。由於歷史、制度、經濟發展上的種種原因,香港在融入大灣區發展戰略中,實務上仍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國家主席習近平於2017年7月1日主持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五屆政府就職典禮時,指示中央有關部門積極研究出台便利港人在內地學習、就業、生活的具體措施,可見習近平主席高瞻遠矚,同時對香港同胞充滿關懷之情。因此,本文希望提出一些意見,使香港能進一步融入大灣區。

首先,是放寬港人取得中港牌的限制:

現時,大部份本港的私家車都不可以進入廣東省。若不計算一次性特別配額,車主若要取得廣東車牌,需在廣東省非山區投資100萬美元、納稅30萬人民幣,或在山區投資40萬美元、納稅15萬人民幣,或擔任省級或以上人大、政協,或捐贈1,000萬人民幣以上的公益事業。可以說,能附合資格的香港人不多。隨著港珠澳大橋的落成,條件已經有所放寬,但是希望廣東省方面可以更為寬容,容許香港車輛更多、更方便地進入廣東,實現兩地居民的交流。

第二,是給予港人國民待遇:

香港雖已回歸祖國多時,但是港人回國內就業、讀書,卻仍被視為境外人士,例如醫療和教育,都必須繳付高昂的收費,子女不能享受免費教育,不能隨意就業。大灣區要取得成功,必須要給予香港人國民待遇,此舉也可以提高香港人的國民身份認同,有利人心回歸。

第三,是社會保險/強積金互通:

在國內工作需購買社保,在香港工作則需供強積金。問題是,有人若中途轉換工作,由國內轉回香港,其社保則不能帶回香港,造成損失。大灣區落實後,將有大量香港人到大灣區工作,若不實現社保/強積金的互聯互通,將會影響港人到大灣區發展的意願,也會對部份人的退休儲蓄造成影響。

第四,是大灣區應統一稅務安排:

現時,香港在國內工作超過183日,便需要繳交個人所得稅。大家知道,國內稅率遠高於香港。中央應容許大灣區,制訂一套跟內地其他省市不同的稅務政策,便利各地人才流動。

第五,兩地專業資格認證:

回歸二十年,香港大部份專業資格認證仍未與國家互通。醫生、律師、會計師、建築師、如土地測量師、園境師、岩土工程師、電氣工程師、屋宇裝備工程師等,均未能打入內地龐大的市場。我們應該趁大灣區的機遇,率先進行資格認證。

最後,大灣區應降低香港企業進入的門檻:

現時,國內部份行業的保護主義仍然濃厚,證券、會計、保險等,不允許香港企業獨自經營,必須伙拍內地企業。若想創造真正有實力的大灣區,則必須開放市場,讓香港和內地企業自由競爭,從而進步。保護主義如同「外掛」,雖然好像連連得勝,但是到了將來「走出去」,跟外國企業真刀真槍比拼,反而更易吃虧。倒不如先在大灣區大家進行艱苦的訓練,將來才能和世界列強爭一日之長短。

總的來說,大灣區發展規劃,是香港進入內地市場的重要機遇,我們也可以透過大灣區規劃,糾正、補強一些回歸以來忽略的問題,為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爭取發揮更大的貢獻。這是乎合國家利益,也是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引導之下,所得出的正確結論。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所有愛國愛港者都要深刻認識大灣區「高質量發展」這五個字,因為這是贏得我們大灣區戰略優勢的關鍵,只有做到高質量發展,才能增強我們大灣區的經濟競爭力、創新力、抗風險能力,只有用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才能對沖外部形勢的不確定性,才能助力民族的復興。

    上江南  2023-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