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渤:以高大上媒體的名義

2018-03-23
鮑渤
資深傳媒人, 香港傳媒主筆協會成員
 
AAA

white1.jpg

傳媒春秋 鮑渤

兩會最矚目的新聞,除了修憲,當推白眼事件。美國《華爾街日報》用「One Woman Rolls Her Eyes and Captivates a Nation」(大意是一個女人翻白眼,攪動一個國家)做標題,引來全球圍觀。

事件中遭白眼的女記者張慧君,微博自我命名「兩會氣質姐」。如果不是她身邊另一個美女記者極富戲劇性的蔑視眼光被央視直播,並帶給社交媒體的全民視覺狂歡,她的假大空外媒身份就不會被人肉搜索。

筆者在媒體江湖行走多年,對吹吹噓噓的所謂大牌媒體頗為熟悉,見怪不怪。

氣質姐的提問沒有含金量,新聞專業素養如同碟中水,一眼見底,想必也寫不出有深度的文章。她出道時的身份是選美佳麗,後來跟CCTV沾點邊做些零雜節目,大約六年前開始以各種令人羨慕的外媒身份登場,除了今次的「全美電視」,更在香港無人知曉的「香港有線經濟與旅遊電視」做「執行台長」。但憑著這些山寨光環,這類人可以在部長通道進進出出,甚至還能混進某些場合與習大大握手,想著都替領袖的安保捏一把汗。

筆者不久前出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主流媒體」的盛會,主辦方說來了三十多家,包括美國的《美中報道》、《華夏時報》、《美國海外電視網》、澳洲《華廈傳媒》、《大洋時報》、荷蘭《聯合時報》、台灣《人間福報》、香港的《中國新聞評報》,還有一些貌似「一統天下」的行業組織如世界中文報業公會、世界文化產業交流聯合會。

什麼叫主流?這當中有多少主流?隔行如隔山,公眾不明內裡,但媒體圈中人一看就明白。為免砸人飯碗,最佳答案恐怕是「你懂的」。

微信群中曾有記者同行指點,如果你在國外找不到工作,又不太懂外語,一個很好的選擇就是註冊一家報社或雜誌社,自封社長總編。租不起寫字樓沒有關係,用家裡住址或朋友的雜貨店註冊即可,然後「出口轉內銷」,以外國媒體高層之名闖蕩江湖。能否吃得開,就看你的道行了。

cam1.jpg

高大上的假外媒,大致上有如下幾個特點:

一、通常都會有一個響噹噹甚至如雷貫耳的名字。在中國大陸,以「中」字命名的媒體或NGO,有嚴格的限制,管理得井然有序。但是在香港卻是狂想家的樂園,某某中華總會、中國什麼什麼聯會、大中華什麼聯盟多如過江之鯽。只要不重名,任何的高大尚和雷同,在香港註冊都不是問題。據筆者所知,有不少深圳商人跑一趟香港做個登記,再經羅湖橋返回的時候,身份已經是「香港媒體」的老闆了。印刷幾百或上千本的月刊、雙月刊或季刊,網上的內容拼拼湊湊,花不了幾個錢,但在內地卻可能是很管用的敲門磚。

所以在港澳以及海外華人世界有一說法,名字聽起來越唬人,越不能信。其實真正有實力的機構,不一定要有宏偉的名字,比如微軟、微信,還有阿里巴巴芝麻開門什麼的。美國總統特朗普最鐘情的社交媒體推特,英文原意是鳥之「嘰嘰喳喳」,多謙卑啊。

二、受眾數量和影響力的無限放大,是這類「野雞媒體」的另一特點,正所謂「人有多大膽,地有多高產」。比如「兩會氣質姐」代表的媒體,號稱「全美第一家既有中、英文,又有韓、日文的電視聯播網」,「全美覆蓋最廣,受眾超過8200萬的中文電視台」,還在主頁宣示「如同美國的NBC、CBS、ABC」。可惜有些愛國華僑不識相,竟然去踩點,發現該大機構就像一家停止營業的快餐店,更有好事者「公示」其臉書上只有34個粉絲。

三、不吝嗇對自己的讚美,不失時機吹噓自己。比如今次慘遭白眼的張慧君,被問到為何一句話就能表達的提問,要擴展成兩百字抑揚頓挫的朗誦?其解釋是「要把我的問題從構思、表達、語言上符合國家一級主持人的標準」。她在十年前就有這方面的天才表現,當時以空殼的「香港有線中國經濟與旅游電視台」執行台長身份在兩會提問,新聞官誇她年紀輕輕就當了台長了不起,張毫不客氣地自誇,「我的成長速度和中國經濟的發展速度基本上一致」!真是語不驚人死不休。

四、假外媒還有一個特點,網站沒有外文,或只有幾行裝點門面的英文。比如日本新聞網,一不小心以為是日語或日本人營運的媒體,筆者初時就以為是日本放送協會(NHK)旗下網站,但細看ribenxinwen.com的拼音才恍然大悟。假洋記者回到中國採訪,雖然脖子上掛的是外國媒體的牌子,但普通話字正腔圓,英文基本不懂。

古語有雲「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當今「吃祖國」的人不在少。但祖國就這麼該吃或這麼容易被吃嗎?這是個值得探討的有趣話題。網上有言論把這種怪誕現象歸咎於「大外宣下的臭蛋」。但是,依筆者之見,國家是有一些外宣佈局,這一點毋庸置疑,但絕對不會出現氾濫的規模。假大空媒體是一個江湖,是投機分子嗅到「商機」的逐利場。

 
延伸閱讀
  • 中國高層希望把兩會打造成嚴肅的議事平台,極力避免不和諧的聲音,即便在疫情暴發前的那幾年,兩會的紀律約束已在不斷收緊

    楊丹旭  2022-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