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觀察/也談日本的語言生態

2018-03-27
胡貞山
學研社成員
 
AAA

TOKYO1.jpg

上月,社友夏仁諺先生撰寫《日本對香港誰家語言文化更靠譜?》一文,以日本的語言政策轉變為例,討論香港的語言政策。筆者贊同文章的部份論點,例如:夏先生反駁了本土派所提出的「粵語快死論」,同時建議大家不應將香港目前的語言政策政治化。然而,夏先生在文中談到日本的語言生態時,卻存在一些問題,遂撰本文澄清之。

對於日本敬語的誤解

例如:夏先生提到日本使用敬語的習慣時,提到「日本人即使在網絡遊戲中,也桑前桑後的以敬語相稱」,其實日語的桑(さん)只是稱呼上的習慣,一般會譯作「君」、「先生/女士」等,既不是真正的敬語,也不算什麼「日本人嚴密社會關係的烙印」。若是真的說到敬語,應該用「様」(sama),但這也不過是社交禮儀、商業用語,談不上什麼「烙印」。

夏先生認為日本人「如果搞不清楚對方的身份地位,他就連跟對方交談也做不到,因為不知道身份,就不知該用何種程度的敬語說話」,說法也有一點問題。其實,日本並沒有「何種程度的敬語」,因為日本敬語類別上雖分為丁寧語、尊敬語、謙遜語、鄭重語和美化語,但是嚴格上而言,日本人不論面對長輩、師長、上司還是客戶,的敬語都只有一種。

日本學習英語的真正障礙

另外,日本人在吸收西洋文化和英語上的問題,夏先生也存在誤解。如他認為「日本人吸收西洋文化,不能直接以英語學習,因為英語不重視身份地位,講英語會讓日本人感到萬分之不自在」,這說法便不太對,因為日本人從一開始便明白,外語與日本語不同,更加明白外語的文化非日本語可相比。因此,他們並非因為英文不重視身份地位問題,而對英語(或其他外語)感到不自在。

反而,日本人最苦惱的問題,是如何掌握使用英語的技巧,以及掌握當中的習慣及禮儀。雖然日本當局早已考慮加強對英語教育的力度,讓小學生從小一開始學習英語,但是受到保守派及部分教育界人士反對。與此同時,受著全球化的趨勢影響,日本人早在2000年開始,成人報考各種國際英語資格考試的人數,每年都在穩步增長。不少大學,也調高了考生的英語能力要求。

不過,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英語的機會仍然偏少,使到他們最終只能在考場上,才能發揮他們的英語學習成果,一旦遭遇「實戰」,他們便原形畢露,甚至鬧出笑話。由此可見,日本人不能直接以英語吸收西洋文化,是因為不少人的英語應用能力有限,而非語言和文化上的差異。

學習外語人數升,跟振興旅遊業無關

夏先生認為日本受2011年福島核災影響,逼使日本人重點學習韓語和普通話,借此推動旅遊業,以及振興地區經濟,其實也是一個誤解。日本人學習普通話及韓語的人數,近年的確有所增長,但是比起學習英語的人數,則是小巫見大巫。至於日本人學習韓語的原因,主要是受到韓國潮流文化影響,而中文則大多限於企業的上班族,跟日本要借旅遊業振興地區經濟無關。

事實上,目前日本的觀光景點裡,通常都是用中國留學生接待中國客,至於中國以外的旅客,日本人大多仍以半吊子的日式英語來應付。日本觀光局的調查亦顯示,外地旅客對於日本最大的不滿,就是語言不通,可見日本雖然不少人有心學習英語,但是應用能力仍大有改善空間,對觀光業也沒太大幫助。

另外,為了應付2020年奧運,東京當局近年也想到接待客人的溝通問題,但是跟2008年的北京奧運不同,日本並不像當年北京,為市內各個階層提供基礎英語的學習班,而是引進智能即時外語翻譯器,以便應對遊客的溝通問題。目前,東京在處理外國旅客的溝通需要上,便是讓各行各業「自求多福」。因此,311震災逼起日本人學習外語的意識之說,只是一種幻覺而已。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誰會擔任自民黨新總裁?這個「禮物」給誰?自民黨內部想必正在進行調整。那麼,安倍晉三會不會捲土重來呢?還是安倍想成為在背後操縱的造王者?都不好說。讓我們拭目以待!

    黃匯傑  2021-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