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觀察/多元卻分歧的台港社會

2018-04-09
林奕辰
中國文化大學(台灣)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博士
 
AAA

tp1.jpg

去年底在台灣總統府前,筆者見證到相當有趣的一場抗議活動。

「我們不要一國兩制……」操著濃重鄉音的老人家嘶喊:「我們要一國一制!」

活動主辦方是台灣著名的統派團體「愛國同心會」,即便人數不多,卻個個慷慨激昂,伴隨國際歌的樂聲,讓人一瞬間懷疑自己究竟在台北的總統府或南京的總統府。

在台灣,上述集會遊行隨處可見。筆者當日的行程裡,也在一個轉角的中正紀念堂見到雪嶽獅子旗,參雜不很遠處黃衣男女盤坐的場景;而當晚與友人約聚的西門町,出捷運站便見到高舉「台灣獨立萬歲」大旗的隊伍在十字路口穿梭;不遠處的誠品116前,一對同志戀人依偎著逗弄一旁的流浪貓狗,但周遭的教會門口,又滿滿陳列反同志議題的宣傳品。林林總總,構成台北一道挺特別的景色。

無獨有偶,早前筆者到香港旅遊,也在香港街角多次發現支持與反對某宗教團體的活動挨著存在,而在各項公共參與議題,也經常可見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意見陳述,乃至於剛結束的立法會補選中,各種意識形態的激烈碰撞亦在所難免,正如台北。

眾聲喧嘩、秩序繽紛,是台北與香港的共性之一。

兩地在社會與文化上的價值核心,大多強調多元主義式的包容與開放,也使各種聲音都能被保存下來,這源自於歷史發展的軌跡,也因為台港都屬於移民社會,先後移入的住民帶來的不同思維邏輯、價值判斷、風俗文化與意識形態,成為兩地在全球化時代發展的動力。

正因社會中的「差異」無法輕易被「同一」所取代,更無法受任何政治力控制,兩年前蔡英文就職時,那句「沒有人需要為自己的認同道歉」才可以獲得巨大的迴響,而2017年票選台灣文化價值時「包容與多樣」,能得到六成六的超高認可。

但真確如此嗎?

不得不承認,所謂秩序繽紛只是個漂亮的說法,直白的說,即是雜亂無章,讓外邊人摸不著頭緒,這也造成台港兩地政治或社會環境浮動時,大陸朋友經常發出的疑問就是:「你們台灣/香港是鬧哪樣啊?」

確實,多元可以像「織錦」一樣保有顯著的特點與本色,又能交織作一個整體,而嘈雜的異音,也能譜寫出動人的樂章;端看社會本身能否消化得了,會否因為個別差異所引出的對抗,進一步阻礙整體的進步?

特別是在網路時代,很容易集聚到同樣聲音的群體,造成各種不同的意見互相敵視,彼此間缺乏尊重,更不願與對方和解,終難形塑對議題的共識,加重了原有的發展停滯困境,越來越像在原地打轉的陀螺。

近年來,台灣在年金改革、同志婚姻、憲法修訂、國族認同等議題上喋喋不休,追根究柢都屬於近似的問題,並且可以預料的,在號稱公投年的2018年,必將上演更多撕裂族群、製造意識形態對立的戲碼。

香港的情況呢?在前殖民地的法治傳統下,原應有機會成就華人民主的一種範式,但現狀卻是各黨派相傾軋,彼此爭執不休,使立法會經常被意識形態問題所綁架,而十年前少見的「拉布」或成為新常態,再無法有效地推動政策。

概言之,台港的多元化具備了,但離真正意義上的多元主義還尚遠。箇中原因,主要是兩地公民文化的養成不足,對權利與義務、自由與責任認識不清,也缺乏同理心與對自我的觀照,無法與身處同一社會的人結為共同體,使台港縱然出現了多元化的社會階層,也有著多樣化、極其活躍的民間組織,卻始終擾嚷不安。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誰會擔任自民黨新總裁?這個「禮物」給誰?自民黨內部想必正在進行調整。那麼,安倍晉三會不會捲土重來呢?還是安倍想成為在背後操縱的造王者?都不好說。讓我們拭目以待!

    黃匯傑  2021-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