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劇團拓展大灣區觀眾 講廣東話才是最大王牌

2018-04-13
 
AAA

■香港話劇團作品《最後晚餐》受內地觀眾歡迎。

■香港話劇團作品《最後晚餐》受內地觀眾歡迎。

財政預算案早排出爐,文化藝術界獲撥款二百億元以改善和增建文化設施。此外,當局又撥出一億四千萬元支援本地藝團及藝術家在大灣區進行文化交流,相關措施宣佈後,引起熱議。有團體質疑資助範圍特指大灣區是出於政治考慮,前香港舞蹈團藝術總監、現香港舞劇團藝術總監梁國城認為指兩地文化接近,彼此仍可溝通。

他又認為既然中小型藝團缺乏資金,為何仍偏要捨近取遠走到更遠的地方演出呢?「無錢做,仲走咁遠?大灣區鄰近嘛。」

至於演戲家族主要在珠三角一帶演出,演戲家族行政總監姚潤敏(Mandy)表示當地不缺粵語觀眾:「我們主要以粵語創作,在這些地區演出絕對有觀眾。我們回到佛山、廣州等地演出交流,全以粵語溝通。」

■演戲家族作品《朝暮有情人》是去年十一月與廣州大劇院的合作項目。

■演戲家族作品《朝暮有情人》是去年十一月與廣州大劇院的合作項目。

粵語話劇全國只剩下香港

香港話劇團行政總監陳健彬則表示雖然大灣區內不少城市仍以粵語為主,但講到守住粵語話劇,則只有香港仍可做到。他表示,放眼廣東省,即使廣州也沒有一個劇團有「粵語隊」,全國只有香港堅守粵語話劇陣地。「以前內地劇團有粵語隊、國語隊、喜劇隊,但現在已經沒有了,全中國只有香港仍有粵語話劇。」他表示,十三號劇院與香港話劇團合作,便希望藉此助他們在當地建立粵語觀眾群。「內地的戲劇學校用國語訓練,懂雙語的演員愈來愈少。」事實上,早期香港話劇團有不少來自內地的演員,但陳健彬表示現時內地演員都不諳粵語,所以難以聘請內地演員。

內地觀眾喜愛「香港原創」

上文談到語言共通,但兩地又確實存在文化差異,兩地觀眾口味未必一致,香港戲劇作品走到內地,又會否害怕「水土不服」?幾位業界人士均表示,內地觀眾最愛「香港原創」。在Mandy看來,內地觀眾最期待「香港味」作品:「我們最多是集中在技術調整上,在內容或創作風格上,一定不會因應着某些因素調整,內地觀眾渴望原汁原味的香港作品。」她說。

■演戲家族作品《戀愛輕飄飄》在珠三角地區演出多年,去年亦在番禺演出。

■演戲家族作品《戀愛輕飄飄》在珠三角地區演出多年,去年亦在番禺演出。

至於陳健彬則表示內地觀眾希望透過香港作品,了解香港社會變遷:「內地觀眾會覺得香港的戲劇有自己風格,他們尤愛反映香港面貌、香港人情感的題材。」他以作品《最後晚餐》為例, 「《最後晚餐》舞台搭景是唐樓,故事是典型的香港邊緣家庭,這些港式題材內地觀眾偏偏看得津津有味。或許內地社會也存在類似問題 ,所以即使文化差異,也引起共鳴。」他認為內地觀眾喜愛透過本地作品了解香港社會及香港人如何看待社會變化。

拉闊劇團新作《人性遊戲Apper1》改編自本地網絡小說作家孤泣的作品,四月在香港獻映。現時拉闊劇團主要在本地演出,藝術總監梁永能亦表示內地觀眾愛本地作品。「像《人性遊戲》,也有內地觀眾入場,即使看不明,也有欣賞的地方。」他續稱:「像本地電影《低俗喜劇》、《一路向西》在內地禁畫,他們不就走來香港睇嗎?」

 (全文請看文匯報)

延伸閱讀
  • 在香港街頭,很容易就找到涼茶店。1950、60年代的涼茶店,多設有桌椅,讓顧客可以入內,除了喝涼茶外,更重要是收聽當時尚屬奢侈消費的電台廣播。這個年代已過去,現在的涼茶店多是在店舖門外設櫃枱,顧客付費即可享用

    張卓立  2022-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