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慶成:接觸越多 印象越差?

2018-04-23
戴慶成
學研社召集人
 
AAA

800-1.jpg

在剛剛過去的復活節長假中,不少香港家庭選擇外出旅游。我的一個朋友也帶了老婆和兩個孩子到北京游玩。上周我們約了一起吃飯,很自然的就聊到他們一家這次的北京之旅。

讓我意想不到的是,朋友是傳統的愛國愛港人士,提起這次旅行竟然也有滿腹牢騷。例如有一天清晨,他們一家四口準備去天安門廣場觀看升旗禮,讓子女們感受一下國家的强大。若是在以前乘坐德士前去,可以在天安門不遠處停下,再步行到升旗禮地點。

朋友說:「但我們上了德士才知道,現在北京的保安工作相當嚴格,德士只准在天安門遠處停留。很多司機怕麻煩,都拒絕載客去那裏,我們只好改搭地鐵。」

沒想到乘搭地鐵更麻煩。朋友一家人到了地鐵站,發現地鐵站外已經設有安檢。保安看到小孩手上拿著一只用鐵絲繞成的「手槍」,要求她扔掉,否則不能入閘。由于這是孩子心愛的玩具,我的朋友只好悻悻然拿著「鐵絲手槍」回酒店再倒回去地鐵站。這一來一回就折騰了許多時間。

朋友慨嘆,他可以理解北京交通和空氣不好,但近年中國崛起後,保安工作越來越多、越來越嚴,令人難以接受。他說:「難怪許多香港年輕人到大陸交流後,對大陸的印象變得更爲負面。」

1997年7月1日英國國旗徐徐降下,標志著英國在香港的殖民統治結束。當時進行的不少民意調查都顯示港人的心仍未回歸,有相當一部分港人並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過去20年,香港特區政府、不少建制派團體和機構都積極推動國民教育,加强青少年對中國大陸的認識。大陸交流團因此成了國民教育的熱門之選。

然而,這類交流團實際成效有多少,却是衆說紛紜。一方面,一些從未涉足大陸的香港學生在參加大陸交流活動後,親身感受到祖國的發展和美好的一面;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年輕人批評,在交流過程中目睹大陸民衆一些不文明行爲,反而讓他們對大陸的印象大打折扣。

確實,近年港府投入以億元計的巨大資源爲數以萬計的青年大搞一些大陸交流活動,效果似乎不彰。一些參與過交流團的年輕人認爲,大部分交流活動只展現中國强盛的一面,內容偏頗,令人反感。也有參加者埋怨,由于時間有限,加上主辦機構事先編排好行程,很難近距離接觸市民,難以深入認識大陸社會。

同時,以「自由行」形式到大陸旅游的香港青年似乎也無法感受到大陸的美好。其中一個關鍵是,與其他地方相比,港人到大陸旅游可說是「價廉物美」,但很多香港年輕人都不適應甫入大陸便上不了面簿,馬上對大陸産生反感和抗拒,以致國民身份認同感偏低。

近年來,香港發生的「佔中」與本土思潮等議題,更讓年輕人對身份認同進行了一些反思。許多調查都顯示,在所有年齡組別中,香港18歲至29歲的青少年,在中國國民身份認同上的得分最低,而且得分還有持續下降的趨勢。

上世紀90年代冷戰結束後,交通及通訊的便利大大促進不同國家民衆之間的來往。一些自由主義者樂觀地認爲,隨著世界各國人員的交流變得越來越頻繁,加深了彼此間的認識和瞭解,國與國之間發生衝突的概率也將大大减低,這將有助于促進世界和平。可是,近年香港力推的大陸交流團却弄巧反拙,似乎與這一規律「背道而馳」。

隨著「港獨」思潮揮之不去,如何强化香港年輕一代的國民身份認同,已成了中國大陸政府未來一項重要的工作。參與大陸交流活動是否就會加强青少年的身份認同感?哪種模式的交流活動較能取得成效?這一連串問題,當局都要去面對並思考相應對策。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本網獲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 內地查獲25名港人乘搭「大飛」偷渡至珠海,再分別前往廣州、深圳、佛山、東莞、惠州,以及湖南、福建等地,其中最少有4人確診。「港人偷渡播毒」一説,已在內地網絡傳開。香港政府及建制派並未向內地居民澄清,亦未見譴責「偷渡播毒」者的行為。從公關傳意的角度,已錯失了最佳的補救時間

    劉健宇  2022-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