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盛﹕母語 政治 一國兩制

2018-05-07
 
AAA

PTH1.jpg

香港教育學院的何國祥博士在2001年在《香港世紀之交的普通話教育》一書中發表了〈香港21世紀標準語教學 —— 中普合併,多姿多彩〉一文。宋欣橋教授以該文副題為跳板,搞了一個思想上的「大躍進」﹕「何國祥博士在展望二十一世紀香港普通話教育的發展時,用八個字作了精闢的概括:「中普合併,多姿多彩」。的確,目前普通話科教學從獨立科目開始出現與中文科合併的趨勢,而用普通話作為教學語言就是這場變革的序幕。中國語文教育將面臨一個歷史性的轉變,這個轉變是必然趨勢,是不可逆轉的,是遲早會發生的事情。香港政府教育部門順應潮流,因勢利導是值得稱讚的明智之舉。」(233頁)

政治意味明顯

將要進入文章的尾聲了,宋教授的學術外衣彷彿已經蓋不住其要完成「政治任務」的激情,其文字亦突然澎湃起來﹕「這場變革的序幕」﹑「一個歷史性的轉變」﹑「必然趨勢」﹑「不可逆轉」﹑「遲早會發生的事情」﹑「順應潮流」﹑「因勢利導」﹑「明智之舉」—— 一波又一波的革命熱情洶湧而至。

內地的學術界可能習以為常,政治口號和學術語言不予區別。這本身已是兩制中極大的文化差異。

但何國祥博士在2002年的〈循序漸進,師訓為先:在香港中小學使用普通話教授中國語文科的可行性研究 —— 第一期報告〉一文,發表於《語文教育的反思》(頁369-386),同時提到普通話教學要循序漸進。宋教授似乎對「循序漸進」不感興趣。這便很有趣了。讓我們假設一個場景﹕就香港政制改革 (譬如特首提名及選舉) 一事,泛民以一連串的「這場變革的序幕」﹑「一個歷史性的轉變」﹑「必然趨勢」﹑「不可逆轉」﹑「遲早會發生的事情」﹑「順應潮流」﹑「因勢利導」﹑「明智之舉」來倡議他們所要求的政改,中央大員會作何感想﹖

為什麼身處某一個立場,中央要求我們「循序漸進」﹔但換一個立場,中央卻要求我們「順應潮流」呢﹖這顯然是無原則原則﹗

其實宋教授的主要論題只不過是「粵語屬於漢語,但通常我們不會用粵語 —— 一種漢語方言來代表漢民族的語言。明確地說,一種語言中的方言不能視為『母語』。」(頁227)

這個陳述顯然犯了稻草人謬誤,即製造一個本來就不存在但要用來打倒的敵人。

為豎立權威刻意虛構敵人

相信全香港沒有人會提出「粵語等同漢語」如斯荒謬的論斷,更沒有香港人會提出粵語為「代表漢民族的語言」的奇聞﹗〈淺文〉的論題完全來自宋教授開篇的自圓其說。一旦將「母語」概念自語言學範疇脫離出來,宋教授的思維便在岔道上橫衝直撞了﹕將「母語」與漢民族掛勾,因此 (這個「因此」當然不是邏輯上的「因此」了﹗)「母語」就是並且必須是漢語的畸怪思維便在宋教授的政治文化土壤之下蜿動了。此外還有李宇明的奇書《論母語》(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該書作者另辟蹊徑,提出「母言」一說﹔因此粵語便成為香港人的「母言」,而普通話則名正言順地成為香港人的「母語」了,雖然他們大都沒有在家說普通話。

作為方言的粵語不能「代表漢民族的語言」屬於搞屎棍式思維,無中生有。為了「大一統」(領導文化的一個舊式版本),以統治者的語言為依歸,因此豎立一個虛假的敵人,再打倒這個敵人,語言的「大一統」便名正言順了。長官意志在「歷史潮流」的旗幟下作出「打壓」的姿態。

問題是,一般來說,香港人對國語 (普通話) 沒有抗拒的情緒。港人喜歡旅遊台灣,遊台時亦「勇於」以粵音國語與台灣同胞交談,甚至樂在其中。於是我們見到,有些領導慣於領導的風采,為了豎立權威﹑正統,虛構一個敵人,然後鼓動民情,予以打倒﹔結果卻引起反彈,把這個虛構的敵人變作現實中的一個真實的敵人。

這一課,另外的一制什麼時候才會學好﹖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