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君:汶川10年!香港除了捐款百億之外......

2018-05-10
安平君
傳媒及社區工作者
 
AAA

66.jpg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當年以政務司長身份帶領救災隊伍親往災場。圖:政府新聞處

5月12日是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十周年紀念日,各種回顧新聞引領著全部中國人去回憶這場驚動世界的天災。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日前亦已宣佈,將聯同中聯辦主任王志民前往汶川出席有關紀念活動。細閱了近期的相關新聞,除了關注港府及香港對川捐款之外,似乎已寥無主題,但筆者以為,對於這場天災,香港社會有必要知道,我們與汶川,除了錢,還有很多事情。

661.jpg

當年全港市民發揮同胞之情,紛紛慷慨解囊。圖:資料圖片

在2008年5月12日之前,多數香港人對汶川知之甚少,川港之間也無甚關連。但那一場七級大地震,造成6萬8712人死亡,1萬7921人失蹤(官方數據)。四川官方日前宣佈,將5月12日訂為「感恩日」以紀念外界對汶川的無私支援。

662.jpg

5月12日將被定為感恩日,以感謝外界對汶川的支持。圖:新華社

新聞讓香港人如臨現場

這場罕見天災發生時,筆者正停職重返校園,身在外國,但身邊的前線記者卻都已紛紛開赴新聞前線,在他們的第一手新聞故事帶動下,香港社會湧現了自1991年華東水災以來的又一波「血濃於水」的社會情緒。包括特區政府、馬會、各界人士及市民紛紛慷慨解囊,或參與救災及災後援助,涉及財務逾百億元計,而親身前往當地的港人也不在少數。

但這種「血濃於水」不僅是剎那激情,也不只限於金錢援助。香港對汶川的關懷與幫助在這十年間從未間斷,財務援助外還有重建技術、醫療援助、災民心理輔導,及災害管理及預防等,全方位且長時間不間斷的支援,才是真正的同胞之情,血濃於水。

真正的血濃於水是細水長流

香港理工大學日前在校內舉行了「汶川大地震十周年─由災害管理到防災減災」論壇,原來,該校在過去10年間在四川開展了超過70個教育、培訓、社區服務和研究項目,受惠人數超過三萬。

理大校長唐偉章表示,理工與四川大學共建的「災後重建與管理學院」,至今已培育200多名災害護理、職業治療、物理治療和義肢矯形碩士畢業生。

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沈文偉,是「心理治療」專家,也多次親身出入汶川,「他們講的是四川話,自問普通話超好,亦只能聽懂一半,試問又如何順利進行心理治療?」

他坦言到達汶川才知道什麼叫做「災區」,當理論在「實戰」時派不上用場,沈文偉要摸著石頭過河,透過在災區工作累積經驗,10年來總結出「四川社會心理」模式,重點包括:一步一步走、各方參與、尊重對方文化等。在協助災民的同時,沈文偉也累積了新的學術經驗。

同樣在災區服務的還有香港大學建築師林君翰及團隊,他們為金台縣居民帶來了更環保更新穎的房子,其設計甚至獲得世界知名建築設計雜誌《德津》早前選為「2017年度十佳住宅」,這是中國區唯一入選的建築。

長期以來,本港媒體欠缺對內地與香港互動交流的關注,更多版面留給了更吸引眼球的「質問」,比如BBC近日發文質疑當年的捐款都用到那裡去?雖然有關捐款的運用,已由民政部門出具報告公示於眾。我們不去評論這些報道有否其他動機,但這很明顯不是「汶川十年」的全部,卻造成了香港社會的偏聽偏見。

難怪中聯辦主任王志民早前在立法會公開表示,若立法會議員有意前往汶川,中聯辦將全力配合支持。是的,做為民意代表,親自去走走看看,總比道聽途說要好。

 

文章原刊於《橙新聞》,本網獲授權轉載。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